写在前面的话
着名作家巴金在《和读者谈〈家〉》中说道:“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19年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巴金先生的这段话说明: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本期编选的作文主题,即是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作为写作素材,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谁要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然而,也有一种倾向,认为以名着、诗词、历史人物为材料,作文便显得有文化、上档次。这样的作文往往失去的是生活,失去的是真实,失去的是作文的灵魂。以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用一双审美的、睿智的眼光从或习以为常、或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去形成有价值的思考,这即是选刊本期作文的初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刘宇新)
作品:
不能没有你
北京市第五中学 高一年级 朱瑞珩
下了高铁,登上站台,迎面而来的是闷热、潮湿的空气,嘈杂的人声是熟悉的乡音。跨越长江大桥时,打开车窗,湿润的海风,辽远的入海口,对面目所能及之处是无边的绿色和其中错落有致的砖瓦房。眼前的一切在我的脑海里引出了回忆,湿润了我的眼眶。踏上松软的泥土,看着小河中自在的鹅群,岸边吃草的白山羊,地里即将收获的庄稼,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我阔别六年的故乡——崇明岛。
我看见了我们的老房子。它依旧安静地立在田野中,守望着它的主人们。我走近它,抚摸着它砖砌的外墙,水泥的陡峭楼梯,它那张够十个人吃饭的木制大圆桌,还有儿时学大[微博]人模样添柴烧火的灶孔。我想起了从前在这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哭有笑,不论怎样,老房子默默注视着,接纳着我,我也无时无刻地依恋着它,它让我有一种归属感,让我想留在这一片土地,我不能没有你。
老房子旁边就是那口井,井水清冽。我打了一桶水,捧起一捧,让自己的体温温暖那井水,也让我的皮肤接受了故乡的洗礼。井水是那么柔,那么舒服,好像一条丝带慢慢拂过脸颊。放眼望去,家里的田地全部都因井水的滋润而茁壮,小小的一眼井竟蕴含了如此多的甘泉。人们都说井是故乡的象征,以前我并不明白,现在懂了,所谓故乡的象征,就是那些最平淡,但你却无法没有它,失去它的东西。我不能没有你,故乡的井。
老房子的面前是一直被井水浇灌滋养的一亩三分地,田边是儿时就有的橘子树。走下田,我原本以为会接触到坚硬的土地,然而,我感觉到的却是松松软软的泥土,嗅到的是在清晨阳光照耀下泥土散发的特有芬芳。放眼望去,那低矮粗壮的是落花生和毛豆;那肆意在藤架上攀爬的是白扁豆和丝瓜;那因不堪重负而躺卧在矮砖墙上的是喜人的黄金瓜;那陪伴着小西红柿的是绿油油的菜椒与茄子。成片的苞米地已经结出了大大的棒子。黝黑的泥土奉献给乡亲们丰硕的果实,家乡人世世代代靠着这片田地。我不能没有你,故乡的田。
故乡的一切凝成了我对故乡的思恋与爱,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朴实无华。我站在橘子树下,凉风拂过,又想起了儿时与小伙伴一道烧火做饭,还吃得津津有味的情景。我的故乡啊,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我的归宿,你是我的港湾,我不能没有你。
点评:
情景交融,一唱三叹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浓烈而深沉的爱。抒情,忌空喊而没有依托,忌单调而没有起伏。此文很好地克服了这两点,靠的是情景交融的描写和一唱三叹的抒情。作者回到阔别6年的故乡,听到熟悉的乡音,走近静立守望的老房子,想起了在这里度过的有哭有笑的日日夜夜,湿润了眼眶,有了一种归宿感。作者捧起清冽的井水,让自己的体温温暖那井水,接受故乡的洗礼,懂得了井是故乡的象征。作者走下田,感触泥土的松软,嗅嗅泥土的芬芳,放眼望去,丰收在望的各类庄稼,如数家珍,涌动着对故乡无限的思恋与爱。作者站在儿时就在的橘子树下,想起了儿时与小伙伴烧火做饭还吃得津津有味的情景,感到故乡就是自己生命的港湾。全文以行踪为线,描写所见,抒发所感,感情起伏喷涌,反复扣题咏唱,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不能没有你”的深情。真情来自儿时的记忆,生活赋予作文无尽的源泉。
(点评教师刘国富: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