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史:
(1)先秦: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动业,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政治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中许多人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 关键词(产品、市场、人口、商人)。
(2)秦汉(不作高考要求):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少数民族的贸易频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出现了五大名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关键词(交通、市场、民族、货币、都市)。
(3)魏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社会秩序稳定程度的差异(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商品经济与北方相比,相对比较活跃。 关键词(总体缓慢、南方活跃)。
(4)隋唐:国内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隋用五铢钱;唐高祖以后用“开元通宝”铜钱;政府设官员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当时店铺营业面积和买卖时间有限制;唐后期,出现了夜市、草市等;胡商(外商)遍布各大都会;当时黄河流域的商业大都会是长安和洛阳;长安城里坊(住宅区)、市(商业区)分开;武则天时,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船可进入市内;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商业中心(扬州是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关键词(交通、货币、官员、市场、商人、都会)。
(5)宋元王安石变法:市易务——管理市场物价、税收等。总体情况(不作高考要求):大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场所“瓦子”;保护和垄断本行业商业利益的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货币;元朝时,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杭州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宋元时,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经济上的联系,并在边境上设置榷场。 关键词(机构、活动、货币、都会)。
(6)明清: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几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关键词(市场、产品、交通、城市、农村)。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附件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太平天国曾经禁止商品贸易,后来又恢复贸易。《资政新篇》主张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2)半殖半封建形成时期:中国近代最早的近代企业是外商企业;洋务派军工和民用工业是中国人较早开办的近代企业,其中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来自官府和民间,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经营形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外因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外商企业的刺激;内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外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内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初比较迅速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略,不作高考要求)。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内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群众斗争有力推动;外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快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半殖半封特征(①结构不合理,轻工发展重工弱;②与外国资本比,力量弱;③与封建经济比,居劣势);使无产阶级壮大,为旧向新转化和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和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
(5)国民政府统治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控制工矿交通运输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受摧残。
(6)过渡时期:建国初,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主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他们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贡献;1953—1956年底,国家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全民或集体所有制)。
(7)改革开放后有较大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管理上以市场调控、间接管理为主,鼓励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近现代史:
(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①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金银充足作为国家富强的标志。
②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明显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①美国:
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是种植园经济,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殖民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汽船、拖拉机、轧棉机、缝纫机等机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工业革命在美国迅速扩展,其原因:一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二是外国移民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技术;三是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四是没有封建传统束缚。
美国内战前,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双方在在出口、进口、关税、西部土地开发等方面都有矛盾,但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内战期间的《宅地法》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黑奴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电灯、电影放映机、电车、电话、飞机等,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世界第一,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其原因:一是美国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二是西部领土开发,原料丰富市场大;三是欧亚移民带来充足劳动力、技术和经验;四是内战后政治稳定;五是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等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1933年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的通过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新政促进了生产力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结束后二十年,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工业生产独战鳌头。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二是197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80年代通过降税、减支、少干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财政赤字急剧上升。90年代经过改革,呈现繁荣景象,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②德国:
德意志统一前,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国家的需要日益迫切。而普鲁士拥有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鲁尔、萨尔、西里西亚等),重工业生产占德意志一半以上,经济发达实力强。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人发明了发电机、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汽车等,推动了电力的普及、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其原因有:国家统一市场统一;法国赔款资金充足;法国割地资源丰富;后起国家易用新技术。
希特勒上台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运转以满足对外扩张需要为目的。
二战后,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原因有:消除法西斯,社会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马歇尔计划大量援助;保留雄厚工业基础;宏观管理市场运转;注重发展科技教育。
③日本:
明治维新前,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黄金大量外流,物价暴涨。
明治维新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和行会,修铁路,办邮局,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
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日本垄断组织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特点)。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小、资金不足、农业落后等,日本较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取得原料和市场。因此,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勾结,使日本成为“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快,195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其原因有: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冷战期间美国扶植日本对付中国、苏联;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制定外向型战略,引进先进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战和越战美军订货,刺激发展。
④英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葡、西、尼、英等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手工工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是英国经济的三大杠杆。都铎王朝的统治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斯图亚等王朝专制统治却阻碍了发展。英国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鼓励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具备了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条件,有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进步(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与动力机器的更新(改新蒸汽机)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火车机车)相得益彰,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场”,成为经济霸主和殖民强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英国资本输出世界第一,但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一是殖民地广阔利润巨大;二是宁愿输出资本不愿技术革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⑤法国:
大革命前,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受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围绕征税问题,三级会议召开,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线。
拿破仑第一帝国进行了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在法国发展缓慢,原因:中小企业大量存在(技术推广难);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劳动力缺);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缺);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
巴黎公社革命时,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薪金不得超过年薪6000法郎。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法国工业发展降到世界第四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落后市场狭窄(市场);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新技术采用(技术);普法战争后割地赔款妨碍发展(资源);对外信贷超过对内生产投资(资金)。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⑥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相似措施:
政治上:召开“亚非会议”,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建立东盟并继续扩大。
经济上:加入亚太经济组织(APEC);“一抓二调三参”(抓住发展机遇;调整经济战略;参与国际竞争)。
新加坡发展措施: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科技教育;稳定社会秩序。
韩国发展措施:确定五年计划,引进外资技术,不断调整战略,鼓励出口贸易。
泰国、马来西亚发展措施:加强邻国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利用本国劳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
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这里“国营”是资本主义政府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设施、金融等部门;这里“私营”是资本主义私人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
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措施:“一提两改”(提高石油价格;改变单一结构;改善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