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农村大学生为何就业更难?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有舆论将此归为就业不公平,但在笔者看来,当前就业不公平,在就业中存在“父辈就业”现象,是导致农村生无法和城市学生“拼爹”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不合理的高考制度导致农村生更多进入二本、三本等普通院校,而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盲目扩张,也是农村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完善就业体系,这种城乡差异还会持续扩大,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2000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12年达到59.1%,其中本科生由44.1%提高到52.5%。但是,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很低,2013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这还是在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得到的数据,此前,北大的农村生比例只有10%左右。从全国范围看,985工程高校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根据调查数据,更多农村生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
而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比985、211院校更令人忧虑,一方面,这些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投入,另一方面,不少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走规模办学路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且,为使扩招顺利进行,很多学校选择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专业实验室、对专任师资也要求不严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盲目扩招,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前不久一项由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酬排行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也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这就清晰地描绘出农村生的求学与就业路径:农村生上本科院校的比例提高,但大多数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且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多,结果是农村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再加上“父辈就业”的影响,就业的城乡差异就十分巨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就业公平,是必须的,但是,还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改革高考制度,不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中,分数是唯一的评价、选拔标准,表面上看,每个考生在同一张试卷上进行竞争,是公平的,但这其实对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农村生来说其实并不公平,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2010年高考中,考生父亲来自农村,考生文科高考成绩平均能达到433.8分,如考生父亲在城市,考生文科平均成绩可达到471.4分,相差37分。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从长远看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在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中,改革高考制度,更具现实意义,如果能建立全国重点大学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并在自主招生中加入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就可很大程度校正地区不公平、城乡差异。
其次,应打破学校间的身份等级,推进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等发展,甚至取消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制度设计,我国将高校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等级,这制造了学校间的不平等,压缩了二本、三本院校的发展空间。加之学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其实已经出现了“考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学”“上二本、三本院校没有出路”的看法,这使社会的高考焦虑加重,同时也使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认为无法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选择放弃高中、进而早早放弃初中,出现低龄辍学。这无论如何不是我国教育和社会的福音。面对这些情况,我国必须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有舆论将此归为就业不公平,但在笔者看来,当前就业不公平,在就业中存在“父辈就业”现象,是导致农村生无法和城市学生“拼爹”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不合理的高考制度导致农村生更多进入二本、三本等普通院校,而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盲目扩张,也是农村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完善就业体系,这种城乡差异还会持续扩大,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2000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12年达到59.1%,其中本科生由44.1%提高到52.5%。但是,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很低,2013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这还是在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得到的数据,此前,北大的农村生比例只有10%左右。从全国范围看,985工程高校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根据调查数据,更多农村生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
而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比985、211院校更令人忧虑,一方面,这些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投入,另一方面,不少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走规模办学路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且,为使扩招顺利进行,很多学校选择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专业实验室、对专任师资也要求不严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盲目扩招,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前不久一项由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酬排行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也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这就清晰地描绘出农村生的求学与就业路径:农村生上本科院校的比例提高,但大多数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且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多,结果是农村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再加上“父辈就业”的影响,就业的城乡差异就十分巨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就业公平,是必须的,但是,还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改革高考制度,不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中,分数是唯一的评价、选拔标准,表面上看,每个考生在同一张试卷上进行竞争,是公平的,但这其实对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农村生来说其实并不公平,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2010年高考中,考生父亲来自农村,考生文科高考成绩平均能达到433.8分,如考生父亲在城市,考生文科平均成绩可达到471.4分,相差37分。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从长远看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在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中,改革高考制度,更具现实意义,如果能建立全国重点大学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并在自主招生中加入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就可很大程度校正地区不公平、城乡差异。
其次,应打破学校间的身份等级,推进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等发展,甚至取消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制度设计,我国将高校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等级,这制造了学校间的不平等,压缩了二本、三本院校的发展空间。加之学校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其实已经出现了“考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学”“上二本、三本院校没有出路”的看法,这使社会的高考焦虑加重,同时也使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认为无法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选择放弃高中、进而早早放弃初中,出现低龄辍学。这无论如何不是我国教育和社会的福音。面对这些情况,我国必须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