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那断不是夸张,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我,除了在政治课上学过的以德治国和不具现实意义的恢复周礼外,实在读不出一点治国之道来。不过作为一个正生活着,正在书写自己人生的我来说,这《论语》,我到觉得,也可以概括人的一生。
少年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实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大都是个白白胖胖的身子,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一副忍人疼爱的表情,都是爸爸妈妈掌上的心肝宝贝。
再长大一点,都是一样玩劣的性*子,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就用彩笔画满了一墙壁的图画,看着自己的杰作,满意了,就一溜烟跑出门和小伙伴玩得满身是泥的回家。看见爸妈怒发冲冠的生气表情,那时侯早就学会了“见风使舵”,跑到爷爷奶奶的背后躲起来。
怪不得大人们说:“现在的小孩子,都一样,鬼着呢!”
怪不得孔子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
“习”是后天的,是在开始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相远”的。于是,每个人便有了不同的性*格特点。
青年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我对这句话的感触颇深,第一次看到,便觉得:孔夫子,圣人啊!您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大帮人整天呆在一起,的确,早上7:00就进了教室,与高二(1)班的44个同学共同呼吸同一份氧气,到晚上9:20,离开校园,14个小时。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那更对了,上课在老师严厉的目光下,是断不敢讲上只言片语,只有下课,那才是每个人三寸不烂之舌的练兵之时,不过肯定不能如孔子希望的那样,君子来君子去。只有朋友间的斗斗嘴,偶偶对教育体系发发牢骚。不过既然孔老师感叹了:“难矣哉”。我们也愿听从夫子的教诲。
于是孔子又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话,正是符合我们努力的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们现在的学习,语数英,化物生,历地政,对着做不完的作业,大叹一声,也只能继续英勇无谓地投入到作业的海洋中。每天两点一线,家——学校,学校——家,没有抱怨,因为这已经成了习惯。这养了12年的习惯,只为了2天的生死一搏。可是,老师又说了:“你们要先学会做人。”于是我们开始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校规,执守道德,读不少的课外书,读《青年文摘》,只希望自己可以再懂事些,在思想上再成熟些,可以诚实守信,待人友好,变得更加完美,追求正道。
这样渴望成长的我们,在几年以后,便是三、四十岁的社会主力军,在职场上雷厉风行。
中年
到了三、四十岁,孔子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怎么也不适合的。社会竞争何等的激烈,若如此淡然处世,怕是有一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居住环境也没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三、四十岁的人,必要像子路那样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勇气和冲动,敢有新的创意,能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又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善于动用自己三、四十年来的所学和经验,遇事仔细思考,善于谋划,步步布局。职场如战场,只有勇于军事谋划,又英勇无畏的战士,才是胜者。
老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直觉得,这里的知者和仁者,只有老人能当之无愧。杨绛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 是,在这世上,最富人生阅历的便是这些老者。他们不必追求功名,有一份更恬静更安宁的心,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回忆,去思考人生。这样的老者,就如河流,从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看遍了沿途的风景,在入海口,却变得温和,缓慢,耐着性*子,按着自己的步伐,慢慢入海,像是对一路前来的反思。
这样的老者,就如高山,绝无小孩子的调皮,又无须像青年那样奋斗,也不用似中年那样勇而有谋。他的笑容,不会无忧无虑,不会笑里藏刀,只像是山的姿态,沉稳,内敛,却又居高临下,洞悉一切。
最后,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便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