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媒体报道,前天,上海市公布了《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来沪随迁子女就读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园;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职业教育;当然最受关注的是随迁子女在上海参加中考和高考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办法。咱们先来看看相关的政策是怎么说的。
《实施意见》明确了两类随迁子女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来沪人员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120分标准分值,其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完整学习经历后,可以在上海高考;或者是来沪人员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及以上且积分达到120标准分值,其子女为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的,可在沪高考。
那么这些新政意味着什么呢?代先生老家在重庆,前两年由于种种原因,他把孩子送回老家学习。听说《实施意见》出台了,他说,现在很后悔,正在琢磨把孩子接回上海:
代先生:现在他也很后悔,我们当父母的也很后悔,其实还是应该把他留在上海。按道理,还是上海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我们老家(教育)赶不上上海,现在好了,现在可以高考,我都打听过了。
想必代先生的这种想法在上海的随迁子女家长当中还是很有代表性的。确实,相比此前只有持《上海市居住证》A证的人员,其子女才能上海参加中考、高考的老规定,这个不限A证、C证的新《意见》标准似乎确实是降低了。不过您可能也看出来了,能不能在上海参加中、高考,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两个关键词,也就是“居住证”和“120分”。这120分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今年6月13号印发的《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咱们可以大概来加一加。
比如一名家长,他具有大专或者高职学历,这就积了50分。同时我又具有中级职称,这一下就能积上100分。加起来已经150分了,何况我每交一年社保还能积3分,远远超过120分了。而如果您取得了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就能一举积到110分,又或者您具有高级职称,直接就积到140分了。
不过除了加分项,也有扣分项,比如持证人5年内有一般刑事犯罪记录的,每条扣减150分。这就很难再达到120分了。而持证人有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记录的,则直接取消申请积分资格。所以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闻纵横值班编辑崔天奇采访时提醒,从这个角度看来,这个门槛实际上也不低。
熊丙奇:这个门槛相当高,这一次采取上海市居住证加积分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做法,按照这个标准,其实最后获得异地高考的机会的随迁子女孩子占非常小的一个比例,因此这个门槛还是非常高的。
不过,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就是因为它涉及到了太多不同人群的利益,每次被提起,人们都喜欢把它形容为是“坚冰”。所以一个更被大家、特别是上海户籍家长关心的话题就是:这样一来,上海的教育资源承担得了吗?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袁振国认为,这个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袁振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最大的困难就是处理好城市规模的控制、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这样一个矛盾。最大的问题是增量,无法预测多少人进来,我想通过积分的办法,不是一下子放开,稳定城市规模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的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如何解决控制上海的城市规模、和大量随迁子女进入上海这对矛盾呢?教育专家熊丙奇的观点,时下相当具有代表性:
熊丙奇:实际上对异地高考问题地方没办法妥协解决,因为目前高考按分省集中录取,每个高校把招生的名额分到各个省然后来进行录取,所以我们才有高考按户籍报名的制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考试招生相对分明,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高考,所有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参加这个测试,用这个测试成绩去自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实际上现在异地高考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了。
这个观点,简单说就是“全国一张卷”。确实,如果全国所有考生在高考里做的都是同一张卷子,高校招生的时候按同一个分数线全国大排队,那在上海高考还是在老家高考不就没区别了吗?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设在考试里,同样面对一道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考题,山区孩子和上海孩子谁更有优势呢?这样全国大排队下来,吃亏的是谁呢?
所以,要真正打破异地高考的坚冰,我想,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放在随迁子女是在上海考试还是在家乡考试,而是如何推进全国各地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教育投入及水平差异。
所以有朝一日,当欠发达地区的同学们能够和上海的小伙伴们分配了同样的教育投入、享受着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还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那么,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再这样高度关注随迁子女高考这个话题了。而这,也许才是随迁子女家长经常说的“同在蓝天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