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8日),教育部宣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20个问题征求意见。其中第六条就是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中文理分科可能在全国画上句号了。
文理分科的历史过程
我国的高中文理分科做法是沿袭前苏联模式,二战结束后前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就以分科教育来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也面临与苏联同样的问题。实行文理分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已有的高考制度下实行文理分理科,有效地避免了教育一刀切,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它也给学生提供了,依据自己兴趣学习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相当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合法权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理分科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说:“文理分科,大大削弱文科的水平,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
而早在1948年,教育学家梁思成就指出,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
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中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已走过100多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如: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和杨振宁等。但这些人才的求学时代,还没有文理分科。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个人是反对高中文理分科的,现是的教育高中文理分科。而在进入大学之后,就收通识教育,学生的功底不够。”
世界各国的高考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里,也很少有文理分科。
德国以前实行过:古典语文文理中学,现代语文文理中学和数学自然科学九年制的文理中学但今天几乎已经消失。
新加坡的大学不举行入学考试,而是凭借中学阶段各种统考的合格证书进入相应的高校。
在日本,大学有初试、复试。第一次考试由国立大学联合举行,是全国统一选拔。包括国语,数学,外语,社会,和理科混合科。复试由各大学自己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