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酝酿或出台。其中,引发最多关注和争议的是10月21日公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这份方案透露:“到2016年北京市的高考语文的分值由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语则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50分,同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理综合分值均增加至320分;数学的分值维持不变,拟在2016年开始实行。”
这个“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的方案顿时成为舆论焦点。有人拍手称赞,也有人不满质疑。
与此同时,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数学学科高考改革正式方案将于年内出台,网络上又引发“数学退出高考”之争,共七成网友反对数学继续留在高考科目中。
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
针对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英语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英语。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这与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素养、语言环境等等关系密切。我们这次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在英语教学上的改革与变化我们不久将适时公布。”
某门户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网友支持降低英语分值,这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应试的恐惧,调查中有62.5%的人坦承自己学习英语的动力来自于“应付升学与考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反映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一直以来,我们把英语当做知识来学习,不少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会做很多英语题目,对英语语法了如指掌,但却不能熟练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也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降低英语分值做法过于简单
就在不少专家赞成降低英语分值的同时,也有不少反对的观点,认为这项举措过于简单,并不能起到理想中的效果。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要把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措施分开,不能把支持降低英语权重与支持目前的改革措施混为一谈。降低英语权重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简单降低分值的做法,很难说能起到这一效果。真正能让英语权重降低、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考试、招生分离。大学自主招生,可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自主提出英语科目、成绩要求,而学生则根据自己报考大学的选择,自主选择考试,以考试成绩自主申请大学。这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同时中学可摆脱考试指挥棒,自主教学。
熊丙奇说:“无论是降低英语分值还是不再考听力,或者是不再考数学,都只能导致该科目在学校的‘学习食物链’中的重要性下降,资源和时间向‘地位重要、分值高’的其他学科倾斜。”熊丙奇表示,在“唯分数论”、招生和考试合一的高考选拔制度下,让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减负”等目标依然遥遥无期。
数学实用性不高饱受诟病
针对数学遭遇集体“吐槽”,部分教育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指出,数学遭遇“妖魔化”的背后,是该门学科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其在高考中的分值挂钩,由此带来教育模式的异化。“学科教育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应该有的乐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也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是社会各界对高考科目设置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难度大之余,中学数学实用性不高也备受诟病。比如,在国外中小学阶段往往有理财方面的教学活动,英国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A-level科目中也有单独的经济学科目,对比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似乎仍然停留在为学数学而学数学的阶段,并没有数学的应用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