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北京市推出2014年至2016年中高考改革三年“路线图”,其中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的做法受到众多关注,其力度之大,对各方都是震撼。山东、江苏等地也拟推出以降低英语权重为内容的高考改革方案,一时间众说纷纭。
下面总结了各界人士对这次改革的评论,以期这些思考能启发我们的再思考,一起为高考改革寻找一条均衡、公平又高效的人才培养、选拔之路。
以平常心看待高考英语改革
■刘海峰
近日,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引发人们的热议,赞成者占大多数,担心者也有之。我认为高考英语科目改革是大势所趋,不足为奇。
英语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并非一成不变。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规定考语文、数学等4个科目,各科都为100分,除报考外语专业外,不必加试外语。1978年外语列入高考,但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且规定没有学过外语的可以免试。1979年高考外语考试成绩,报考重点院校的,按考试分数的10%计入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暂不计入总分,录取时作为参考分。1980年高考,外语分数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1981年高考,外语成绩本科按5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高考,外语成绩本科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高考开始,外语成绩本科按10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或作为参考分,仍然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可见外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英语已经成为“准世界语”,其他语种的比重日益减少,高考中的外语基本上就是英语。1999年高考开始推行3+X科目改革之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各占150分,英语的分值与一向最高分的语文、数学同等,高于其他科目,中国的高考进入有史以来最重视英语的时期。
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学生高许多,这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交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但是,高考高度重视英语,导致全民过度学英语,也出现一些消极的后果,例如:学校过度学英语,从小学到高中,英语占用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实际上是第一主科,其重要性已超过语文和数学。这种高度重视英语的现象,向下延伸到幼儿园,向上延伸到大学教育和硕士、博士生的入学考试,一直到晋升教授的职称考试。在各级招生考试中,英语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英语不够好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是全民都花费人生中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拼命学英语,甚至与英语完全无关的工作和研究,也要求进行英语考试。另一方面是许多人考完就忘,或者是学成了“聋哑英语”。
“英语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导致相对不够重视母语学习,不利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由于女性在语言方面天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许多省份的高考中,女生英语科平均分明显高于男生。英语在高考中所占权重过大,加剧了学生中性别比的不平衡。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职业中各有优长,特别是某些部门和单位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因此高等教育最好要有基本的性别平衡,在高考改革中也应考虑到性别方面的公平。现在许多大学女生数已超过男生,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问题是“阴盛阳衰”发展过于迅猛,连一些工科专业女生比例也增加很快。大学的“入口”与“出口”差异过大,是导致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高学历人群中男生过少,是致使女大学生找对象困难的原因之一。现在,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或改革高考英语科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男孩”、减少“剩女”。
还有一点,过度重视英语不利于城乡公平。由于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英语科的师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生,实际上英语分数权重越大对农村学生越不利,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降低英语分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导致的英语成绩差异,有利于城乡公平。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还会逐渐增加。改革英语考试科目不等于英语不重要,而是还原英语学科的本来面目,该重视的院校和系科更重视,不必那么强调英语的院校和系科就实事求是地降低一些要求。除了涉外专业,高职高专对英语就不应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高考英语科目改革不足为奇,我们还是应该用平常心看待,不必作过度的解读。(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学好英语与学好语文同样重要
■张丽军
据报道,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发出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各省市酝酿的高考方案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英语科目作为改革的重点,其方向也基本上都是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和重要性。这种“不谋而合”的高考改革方向,可以说是体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学术界对高考改革走向尤其是英语语言教育改革的一个共识。适当降低英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数比重,有助于打破一味追求英语应试成绩的填鸭式、哑巴式教育,回归英语教育的语言工具本位,即把学生从十几年的英语语言应试学习中解放出来。这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看到,有的省市在降低英语在高考中的分数比重的同时,加大了语文在高考中的比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体现了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保护和重视。具体而言,语文多出来的分值比重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汉语语言的学习。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肇始的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是百年以来中国人学习和生活的文化环境中,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却处于阅读障碍和语言断裂状态之中。无法接续、难以传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无疑是极大的缺失和遗憾。像鲁迅、胡适那样学贯中西、打通古今的学术大师在当代已经绝对是凤毛麟角,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当代为什么缺少大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传统国学的缺失。因此,适当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和古代汉语教育,是迫在眉睫又功在千秋的事情。显然,这绝不是简单复古或保守思潮的回归,而是出于对中华文化、文明传统的理性自觉。所以,无论是高考还是新的语文教材的编写都应当尽量保持对传统专制文化的警惕和对典雅优美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继承,让中小学生在文学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中感受来自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思想和情感魅力。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英语科目的改革有必要在适当降低高考分值比重或实行等级制的措施中回归英语语言的工具性本位、应用性功能。同时,还应当避免另一种倾向,即把英语科目一下子废除打倒的想法。应该看到,英语科目作为高考科目,受到极大的重视,是有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是新时期中国走向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的重要方式。纵观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公民都受过很好的英语语言教育,能较好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事务性合作。这与英语的国际语言地位分不开。
因此,在目前的高考改革中,要稳中求变,应在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和配套措施完善上下工夫,力求高考改革措施呈现连续性、配套性、科学性,避免“翻烧饼”和瞎折腾。毫无疑问,高考改革关系着千万家庭、亿万青少年和民族未来,是以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为目的和旨归的。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和职责,是所有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衡量和检验所有高考改革方案成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缜密论证和慎重执行会让改革走更远
■顾骏
最近,国内一些地方纷纷以调整英语分值为高考改革的切入口。调整高考中英语的分值,引起曾因英语“备受折磨”公众的很大兴趣,给出了各种正面解读。
有人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目前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超过母语,但效果不佳,学了多年,还“连聋带哑”,得不偿失。
还有人认为,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英语教师紧缺,水平也不如城市,这对农村学生不公平。既然连城里学生都学不好,日后更用不了,那不如降低英语分值,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孩子的压力。
第三种观点是,从传承文化角度考虑,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可以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民族文化的学习。
本人虽有英语学位,也教过几年英语,但对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称评级中对英语的过度重视,一直不以为然,但真要降低英语分值,却也有所顾虑。不过,与其说是为英语教学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而担忧,毋宁说是对调整英语分值的论证和依据的难以理解。
如果单纯以对学生是否有用为标准,来决定中学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那英语肯定不会是第一个被调降的。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许多文科学生永远用不上六年中学到的那么多数学知识。比如,几何肯定是用不上的,借助几件简单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足以解决几何课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哪里需要添加辅助线,援引定理,进行繁琐推理?如果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训练思维,那么学习英语就没有同样的作用?就形式逻辑思维而论,汉语确实弱于英语,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正好提高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开发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如果承认学生学习英语是有用的,那就不能因为学生没学好,却将英语的分值降低了。在“高考指挥棒”下,分值降低意味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最后英语只会学得更差,更不能用。其实,现在学生英语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有误。比如,中小学教师普遍要求学生抄写英语单词,这是沿袭了中文学习方法,而没有顾及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中文既是耳朵的语言,所谓“表音”;也是眼睛的语言,所谓“象形表意”。抄写只对眼睛有意义,对耳朵完全无效。英语主要是耳朵的语言,文字无非声音的记录,所谓“拼音文字”,其主要学习方法自然是听和说,而不是抄写。中国教师不分文字的内在特性,将英语的学习方法同中文混淆,学生当然很难学好。如果因为学不好,就不学,那文科学生数学没学好,是否也应该按照“投入产出比”来调整其分值?
认为降低英语分值有助于缓解城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那更不靠谱了。如果英语确实有用,那农村地区的孩子要想得到学习英语的机会,只有义务教育一条路。可以肯定,无论教育部门是否给英语以足够分值,大城市里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肯定会继续卯足了劲,为孩子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反过来,一旦农村学校放松了对英语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只会恶化。这样的话,即便高考时压力有所减轻,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他们也会为此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从而使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大为削弱。
至于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视为对本土文化的某种竞争,如果不是“威胁”的话,则是睁眼不看今天语文教学的现实:以今日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机械和刻板,单纯增加时间,就足以提高学生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增加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我们切不可低估了语文教学自身改革的难度。
一句话,高考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必须的,但改革之前弄清楚为何改,如何改,同样也是必须的,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免陷入为改而改、最后不得不“翻烧饼”的窘境。(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媒体声音
降低英语分值绝非放慢向外部学习
新华网10月21日鹿永建降低英语考试分值绝不是英语学习不重要,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步子变小。降低英语分值之后,把众多学生从过重的英语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应加强对于外语和涉外专业人才的选拔、培育,并做强做精外语等涉外专业类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国家对外开放培育更多更好专业人才。
■各方观点
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应有主次之分,但现在老师、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都大大多于语文。北京市教委通过考试分值的变化来纠偏虽说是眼下的无奈之举,但导向是正确的。
——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李支舜
提高母语、降低英语考试分数,当然好。但以现行语文教材教学和评价情况看,不宜简单说增加语文内容,而是明确将增加的分值增在国学内容上。一定让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精神落实在教材里课堂上考试中。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语文分值提高也并非万事大吉,重要的是要改进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当然,语文高考命题和阅卷也必须改革,增加科学性和公平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可以这么说,降低分值只能是让利给英语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举措之一,而不会对当今英语过度火热的现状产生根本冲击。高考英语可以尝试针对学生选择专业的不同,进行区分对待。
——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学校小学部庄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