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8月31日,北京大学新生报到开始。今年,将有3145名新生进入北大,与往年不同,所有新生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有意愿通过自立自强完成学业的新生,都可申请享受“绿色通道”服务。(京华时报9月1日)
据报道,北大之所以扩充迎新“绿色通道”,主要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并且也鼓励新生参与勤工俭学、倡导学生具备公益意识。大学能检讨“绿色通道”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伤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通过扩充“绿色通道”,既起到避免伤害贫困生,又鼓励学生自立的作用,表明北大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当前教育部门要求大学为贫困学生提供“绿色通道”的情况下,北大的做法值得肯定,而从更全面关心贫困生、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出发,大学与其扩充“绿色通道”,不如打造“无形”的“绿色通道”。
对于高校推出“绿色通道”的做法,笔者多年前就曾撰文指出,这种帮困做法太过形式化,虽然用意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可是却通过“有形”的“绿色通道”把贫困学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大学帮困完全可以更加人性化,比如,变“有形”的“绿色通道”为“无形”的“绿色通道”,贫困生只要到统一的报到点报到,出示有关特困生的证明,就可在此办理办理贷款、借款手续,而学校也记住学生的信息,把给贫困生的爱心礼包送到其宿舍。这比让贫困生走“绿色通道”报到专门办理贷款、借款,领取爱心礼包等,更温情。
曾有记者告诉我,某校新生报到时,为等学校校长给贫困学生发放爱心礼包,让贫困新生们在“绿色通道”排队等候了好几个小时,还举行了爱心礼包发放仪式。这样的“绿色通道”,就不是表达对贫困学生的爱心,而是展示学校给贫困学生爱心了。以至于引起很多新生的不满。
当然,对于笔者的建议,也有人觉得大可不必,一方面,教育部门之所以要求高校开辟“绿色通道”,是为了明确监督学校帮助贫困学生,因为如果没有“有形”的“绿色通道”,不少学校可能不会为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形式化也是不得已,一些高校缺乏帮困的自觉;另一方面,如果贫困生连承受他人的眼光的能力都没有,怎么能自强自立?正视贫困,也是大学贫困生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形”的“绿色通道”总不是帮困的长久之计,帮困要注重贫困生的尊严,这是教育者必须注意的。
从这一角度说,北大扩充“绿色通道”的做法,一定程度考虑到贫困生的尊严,但还不够,虽然“绿色通道”还可其他新生提供办理勤工助学、登记公益服务的新生报到服务,但客观而言,“绿色通道”主体还是为贫困生服务的,学生现场领取爱心礼包,还是不可避免地让贫困生曝光。另外,学校鼓励每个学生都自强自立的做法是很好的,但对于这批同学,也完全可以在统一报到点,就统计他们的勤工助学、公益服务需求,而不必用“绿色通道”来彰显。
不容否认,目前我国高校还不可能取消“有形”的“绿色通道”,这是因为学校办学还是行政办学,而非教育家办学,作为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要求,“有形”的“绿色通道”具有可操作性,在行政办学没有转变的情况下,不设置“有形”的“绿色通道”,“无形”的“绿色通道”会变得无影无踪。只有实行教育家办学,办学者才会从学校办学的声誉,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尊重学生的权益出发,把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融入学校办学之中,变为学校十分自然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