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但并非每一个成功走进大学的人,都能成功地走出去。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理工大学的吴柳(化名),曾经是山东某地区高考状元。但他在大二时受到留级警告,大三正式留级。中国农业大学校报编辑部副编审郑培爱根据在大学工作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立足于问卷调查,与学生、教师的座谈以及家长访谈,撰写了长篇报告,向即将迈入大学的新生提出“警惕失败的大学”的建议。(中国青年报8月13日)
在大学新生即将步入校园之际,郑老师提醒新生要警惕“失败的大学”,十分及时。但在笔者看来,仅有对新生的提醒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应该采取措施,避免新生陷入“失败大学”的陷阱。
诚然,有很多大学新生受高中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在高中求学、准备高考期间,很多老师和家长以“考上大学,你们就‘解放了’”来“激励”学生奋战高考——是抱着“学习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的心态进入大学的,他们认为经过12年苦读,到大学就应该轻松了,于是没有做好大学还要努力学习的准备,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很快就因学业出问题而面临退学等问题。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每年退学的学生达到16万,而其中很大比例是因大一的学业问题。
这当然有学生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更大。首先,不少高校并不重视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告诉学生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引导学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平衡好学业与社团活动的关系等。香港高校对于每届新生,都会组织新生营,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教授座谈、知名人士演讲、高年级学生分享,让学生认识大学,懂得该如何融入大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另外,学校还会为学生配备导师,每隔两周导师就会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想法。经过新生营,学生对大学文化、精神以及自己该怎样规划大学的学业生涯,会有初步的认识,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我国大学这一方面却比较缺乏,新生入校教育,还停留在领导介绍院系、班主任老师讲校规校纪这一层次,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很多新生是靠自己“摸索”。而由于在过去的求学生涯中,学生们总是被老师、家长规划、管理,鲜有学生接受学业生涯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一到大学颇为自由的环境,就迷失方向。
其次,大学的教育教学让新生失望,梦想破碎。我国大学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比重极高,一些课程甚至与高中重复,在教学方法上,把精力更多投向科研的老师对教学并不认真(连做到教授给本科生上课都困难),不少老师也基本采取高中的灌输模式,平时老师教,到期中或期末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即算一门课程通过。这种教育教学状态,令不少新生不满,觉得上课索然无味,有的新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开始逃课,加之教师管理并不严格,就很可能出学业问题。与之对比,美国高校,则采取完全学分制,选修课比例高达60%,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老师十分重视教学,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给本科学生上课,每一门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比如,会在第一课时开出参考书书单,要求学生必须到图书馆借阅,并用参考书内容参与研讨课,还比如,会提出课程考核的要求,规定每门课必须写2、3篇课程论文,迟到一天交论文,成绩就会低一个档次等,由于老师上课投入、平时要求严格,学生根本无法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上课,也于是在大学里刻苦学习,在大学图书馆学习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这种情景,在我国只存在于期末考试前,或者考研群体中。
所以,避免失败的大学,最主要的责任在大学,即便学生有在大学里想轻松的打算,但如果大学及时进行入学教育,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设高质量的课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还有多少学生能在大学混日子?当然,大学失败不是以学生退学作为指标,在大学严格的教学要求中,淘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基本机制——学生不适应大学或者对大学不满,可选择退学,这可促进大学教育质量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配套以整个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的自由转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