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对于“带着酒量上大学”,舆论很纠结,以今天大学教育的现实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样做或能起到这名学生所起的某些“效果”;而从教育角度分析,这样的入学教育,实则是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灰色技能”。
其实,每年大学新生开学以及大学毕业新人入职,都有类似的新闻,大学新生被教给怎样适应大学潜规则的生存方式,职场新生被培养如何适应职场潜规则的能力。有人称这是给“潜规则”逼出来的,但如果这种“逼迫”理论成为主流,谁又来改变这种“潜规则”呢?我们所反对的校园问题、学生问题、社会问题,不是被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吗?
诚然,今天的大学校园存在诸多乱象,比如学生会被质疑为学生衙门,学生干部选举、奖助学学金评定中,存在拉票、搞关系的“黑幕”,有学校甚至出台规定,禁止教师接受学生的“请吃”,这反证大学的“吃喝风”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对于这些乱象,负责任地态度,是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学生会选举、奖助学金评定,实行学生自治。这样的呼声已有多年,但不见大学有多大改变,进而也让很多人认定:大环境如此。
在学校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迎合、依附环境,所谓识时务为俊杰;二是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去触碰潜规则。这和教师群体对现行教育、学术管理、评价体系的选择完全一样。遗憾的是,如同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依附体制,自我体制化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选择依附现实环境,实行自我灰色技能教育。家庭教育本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现在演变为家长培养学生的灰色做人技能,令人嘘唏。经常可见,一名学生上大学后,就有家长教学生抽烟、打牌、喝酒,并告诉孩子,以前不允许,是因为要读书考大学,现在考上大学了,应该学会怎样“混”了。
这为大学注入的不是新鲜的活力,而是更胜一筹的对大学规则的操控技巧。最近几年来,我听到很多接触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人士发出感叹,说这些学生对官场潜规则的了解,对人情世故的熟悉,远超过他们的年龄所应达到的程度,令人“生畏”。——从他们中,能产生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精英人才吗?真正的精英人才,应该有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平民情怀。
这样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急功近利的反教育,结果必然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于学生来说,做合格、守信的公民的价值观被颠覆,而是学会潜规则那一套,在人生成长路上,出问题恐怕是迟早的;于社会来说,改变社会的力量,来自于学校培养教育具有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而当学校都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而是相反时,社会的治理就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