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一名高二学生的家长。我首先把自己孩子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并希望以此作为今天咱们坦诚沟通的开始。
我儿子今年16岁,是一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我这个做母亲的和大家一样没少着急,对孩子的调皮、不懂事也发过火,甚至动过手。尤其是孩子初中时,让我操心最多,中考还是考得一塌糊涂。没有办法,干脆把他送到郊区一所学校读高中,这样,我解放了,孩子也自由了。现在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学习自觉了,成绩提高了,人也懂事多了,我感到儿子长大了。
一、关于学习问题
(一)家长要学会放手
首先,我所关注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行为发展问题。同时我观察到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的家长往往也比较关注孩子的行为发展,很少去干预孩子的具体学业,这种做法我比较赞同。而更多家长还是过多的干预孩子的课程,比如如何指导孩子的某一学科、怎样学习、怎样掌握知识点等等,你讲的再好也不如孩子在课堂上听到的精彩,如果孩子需要你这些帮助,我想孩子肯定在学校不能完全解决学业问题,说白了学习能力没有达到高中生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多数是从小养成的,很多家长跟着孩子学习课程,甚至自己先学一步,然后再指导孩子,觉得这样才保险,其刻苦程度真的令我们感动,我就看到一位家长没事就拿着孩子的书本啃,家长好学,孩子疲惫,学业成绩总也不理想,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孩子到了初中,尤其是高中家长们就更不敢放手了。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剥夺了孩子自学能力的发展,说的严重一点,会影响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谁能一开始就能把事情做好,小孩子尤其如此,放手让孩子自学早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就可以的,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育人活动,不要急于求成,多点耐心,家长能够欣赏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或者说对孩子降低点要求,能容忍孩子把事情没做好,这样孩子总有一天会做好的。有了自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孩子的学业一定没有题的。
我的孩子上高中后,基本上在 具体的学习问题上,我不再操心了。他回家主动说学习情况,我会认真听,也趁机提一些建议,但是不再强迫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比如英语一直是弱项,寒假期末成绩又不好,他可能也主动问了老师,老师建议他要么把给他布置的作业认真做做,要麽请老师补补。我让他自己决定。开始他说要认真做作业,几天后又说做作业很吃力,要求找老师,我也听取了他的意见。因为一切由他决定,他就需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因为自由权利永远和责任联系在一起。你的决定的后果如果是好的,那么你受益,后果是不好的,你也要为此负责。所以在做决定时,他要慎重,在执行决定时他也要认真,尽量取得好的结果,避免坏结果,这样他的责任感就成长起来了。
(二)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不理想时,要给予理解和鼓励
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希望在成绩不理想时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帮助。
提高学习成绩是每名学生的愿望。我们的 问卷中一有这样的问题,如:“你在学校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选择最多的是“提高学习成绩”;“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选择最多的也是“学习成绩提高”占到70%以上;问“你最想回避的问题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成绩下降”。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的,对学习是重视的。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都使学生不得不把学习成绩排在首位。那么,学生为什么又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这可能是家长关心的方式和结果存在问题。大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仅仅是关心考试第几名?得多少分?而对孩子的态度也随着名次和分数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关心不仅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反而给孩子带来压力。成绩不理想时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羞辱。在学生成绩不尽人意时,家长和老师采取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一下原因,指导提高成绩的方法是学生所迫切需要的。
儿子最近一次段考成绩下降不少;一个星期四的 晚上11点钟,他突然发来一个短信,说明天开家长会,让我一定参加。还加了一句“这回次了”。我问什么次了?他说考的不好。我听了当然很不爽。但是还是说别想了早点睡,明天我去开家长会,到时我们一起坐车回家。第二天的家长会上,老师果然说他成绩下降30多名,数学47分。回家的 路上,我没有说别的,而是鼓励他说,考试不好只能说明考试前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不能说明以后。考试的 意义在于找出问题,问题找到了,就是这次考试的 最大收获,分数不重要。他主动说,“我同学用我的手机,发现你给 我写的 短信,对我说,你妈妈怎么那样好啊!简直就不像个妈妈,倒像个姐姐或朋友,我的妈妈就不这样,这次挨训是没跑了。我当时心里也热呼呼的,心里等于地想,我妈妈是心理学教授啊!”
他为什么给我说他考糟了,无非是希望下点毛毛雨,打打预防针,希望有一个缓冲争取主动,减轻对他的责备呗。其实他考的不好已经够难受的了,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安慰,需要帮助他找到提高成绩的办法而不是责备。
他主动分析自己考不好的原因。还很有信心地说:“下次看我的!”
二、鼓励孩子交朋友
1、 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认为,当儿童长到一定年龄时,周围群体的力量会慢慢超过家庭的影响力,而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同伴的 影响越来越大了,也就是孩子的年龄越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越小。看到这里,父母也许会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渴望着孩子长大,可是孩子长得越大,离父母却越远。其实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就是要让他能很好地成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仅仅是父母的儿女。如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仍想用对待襁褓中的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不甘心自己在衣服样式、谈吐用语、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小于孩子的伙伴,非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走,那么父母不仅不能加深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开始了。自己连跟孩子交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这样的做法不仅影响亲情,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使孩子向家长所希望、社会所要求的相反的方向发展,是父母搞砸了这一切。
儿子初上高中时,由于中考成绩不好,有些自卑感和信心不足,尽管我多次鼓励他说“其实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密切,初中学习不好不一定高中就没有可能学习好的,只要努力就没有问题。”他表示认同,我以为他不存在思想问题了。一次聊天他说,“在平谷中学颜如玉对我最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她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放掉了思想包袱,轻松学习”。原来,颜同学看出我儿子的自卑感和希望自己学习好的愿望,说了一些鼓励他的话,没想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2、孩子们交友是客观评价自己的需要,是独立的开始
孩子要在群体中生存,这个群体有他们自己认同的行为模式,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欢乐,自己的忧愁,自己的秘密以及自己感兴趣的 事情。对于成年人无所谓的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他们有估价自己的需要,他们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因此他们就要加入群体,寻找朋友,通过与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他们喜欢与谁对比呢?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们愿意和自己相同的人对比。他们越相同社会对比的驱动力就越强。例如当一个少年儿童想了解自己的能力如何的时候,他就会与自己同龄的儿童相比,而不是和成年人相比。在年龄上他们要找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在同龄人群中,他们要选择和自己的能力相近的。如果一个儿童对学习感到困难、厌烦,他如果找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交流这种感受,学习好的同学没有这样的体会,他们的交流可能会无效;如果找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又不可能提供给他什么帮助。因此他就要找和自己状况类似的学生,他们拥有共同的感受。因此,儿童在伙伴中成长,是他们的内心需求使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儿童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会,才会有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相对于成人的独立性。
3、父母对孩子交朋友不能干涉
父母有时可能不喜欢自己孩子交的朋友,但是父母不能轻易地干涉孩子,例如当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的时候表示不欢迎,或是让孩子与他的朋友断绝来往。父母不一定非要喜欢孩子的朋友,但是必须接受他们的朋友。
在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上,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喜恶给孩子选择朋友。本次调查就显示出有81.6%的独生子女家长要求他们的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这与中国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事情,孩子与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他的学习也就会好。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并不明智。首先如果每个孩子都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现实是不可能每个孩子的学习都好,那么学习差的孩子就可能没有朋友。您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没有朋友的危险呢?其次学习并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切,“朱者”并不仅仅是学习好,学习不好也不一定是“墨者”。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的标准,学习好并不是一切就都好了,在社会中生存也不只是只要学习好一种能力就万事皆备了。交往的目的之一在于互相学习,学习自己身上不具备的东西。学习好的孩子可能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差一些;学习差的孩子可能很勇敢,有正义感,热心帮助别人等。选择和自己本身类型不同的孩子做朋友,比如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找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孩子做朋友,爱说话的孩子与沉默少语的孩子交往可以互相感受彼此的优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只选择和自己同类型的人交朋友,就失去了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与朋友交往本来是孩子开始走自己的路的开始,但如果父母仍顽强地想让孩子在自己划定的轨线走,就可能会妨碍了孩子成长的进程。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朋友。孩子们需要在朋友那里得到的首先是安全感,父母不一定非要对自己孩子的朋友做出很喜欢的样子,但是也不能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否则孩子会觉得你伤害了他的感情。我们可以在孩子谈到他的朋友的时候注意倾听,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喜欢自己的朋友,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分享孩子的朋友,父母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助孩子。总之,独生子女的朋友交往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鼓励孩子的自由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关于早恋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家长担心或极力希望避免的 问题。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闻之色变。要相信,孩子之间的 相互喜欢也一定是喜欢彼此的优点,为了获得别人的 喜欢,他就要努力发扬这些优点,以此,这也许也是成长的主要动力。另外,要 相信孩子,理解孩子,不要大惊小怪。
一天,我跟儿子聊天,说到这个问题,我问:“你们班有没有谈恋爱的同学?他说有啊,我说,有没有女孩喜欢你?他说没有。到是初中时我听同学说有个女生喜欢我,可我不知道,毕业了才知道,是这个女同学跟我同学说的。我说,太遗憾了。为什么高中同学没有人喜欢你,是让女生感到你不够优秀?他说,我似乎不需要这方面的事情。但是我理解那些谈朋友的 同学,以为高中生活是很枯燥很辛苦的,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理解自己,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交流交流,会在心里上感觉好 一些,再说,即便将来不成,也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交朋友不一定就影响学习,说不定还会促进学习。
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他们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
例一:一个女孩子在值日时发现自己的 桌都里一一张纸条和一张电影票,是班里的小博士留给她的。小博士是班级里的学习尖子,许多女同学倾慕他。女孩子想,去不去呢?去吧,可能会被同学发现引起议论,还会让爸爸妈妈知道,不去又觉得对不起小博士。最后还是决定去。看完电影后,她对小博士说,我学习不如你,咱们交朋友不合适。小博士马上说,没关系,我可以帮助你。她说,做朋友是要相互帮助的,我帮助不了你,只接受你的帮助我会不安的。你看这样好不好,会好好努力,在学习上缩小与你的距离,争取和你考上同一所大学,到时候,咱们平等地交朋友?小博士一听,觉得是好主意。
例二:一个女同学喜欢一男生,但是发现男孩子不喜欢自己,原因是嫌自己学习不好,所以就拼命学习,一段时间后赶上并超过了 他,再回头看看,他也不过就那样。。。。。。
例三:一个男孩子来我这里咨询,感到自己的意志力比较差。原来也是和班里的女孩子谈恋爱,但是已经是高三了,他们自己约定不再单独见面,集中精力学习。已经坚持了三个月,但是男孩说自己有时还时不时地想她。我鼓励他说,想她影响学习了吗?是不是经常想得听不成课,写不了作业?他说那到没有。我说,你怎么还说自己的意志力不强呢?我都好佩服你们呢!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一点不想还叫喜欢吗?只要坚持控制自己,就没有问题,有时想一想说不定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呢!他很高兴。
四、孩子的感受很独特,我们要尊重
1、“钥匙事件”
有一次我儿子上学时忘了带班里计算机钥匙,学校离家里很远,回来取不可能。我只好给他邮寄过去。但是他没有手机,特快传递必须留接收人一个手机号码。儿子学校我只认识他们校长,就把他校长的手机留了下来,钥匙邮到后校长给儿子送到了班里。
这件事让儿子很不自在。他警告我说,以后可别这样了。让校长把东西送到班里,同学还认为我有什么来头呢,我不愿意让大家对我另眼相看。
2、“初中感受”
儿子初中的生活我常常感到不堪回首。因为他当时热衷于组装电脑,帮助别人修理电脑,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经常把我叫到学校谈话。我很着急,用了各种办法教育他也没有明显效果;每天放学后各种作业要写到深夜十二点以后。我认为他一定没有成就感,感到身心俱疲,内心十分厌学。谁知他后来说“在初中感觉太好了!”“我在学校举行的辩论会上舌战群儒一举成名,我每天只有一进学校,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同学,都会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老师们的电脑出问题了,都求我帮助他们修理,而我总是手到病除。那时我是名人,感觉好极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有“代沟”, 代沟的存在有客观原因。我们和孩子生活的 时代不同,所处的人生发展年龄阶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比如,我们生活的年代是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开始阶段,我们经历了观念变化,但是有些思想观念还会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孩子们是90后,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开始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现代理念;我们晚婚晚育的母亲们可能有些已经进入更年期,变得唠唠叨叨,但是孩子却正处于青春期,正是渴望独立,反对唠叨的年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定型,不容易改变,而高中的 孩子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方式上我们多是纵向思维,总拿现在和过去比,比的 结果是满足和保守;而孩子们是横向思维,拿自己和别人比,结果是越比越不满足,强烈要求改变;所以这些都是造成代沟出现的客观原因。
消除代沟需要沟通,沟通需要方法,方法得当才能相互理解。
有一次,我看到儿子写的一段话“虽然和和妈妈的关系不错,但存在代沟,有沟就 需要水来贯通,但是水如果太猛,就会冲走一些泥沙,使代沟更深。”我看了很震惊。 有时他和我交流时我也难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并且态度强硬,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需要心平气和,耐心倾听,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让孩子理解自己。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没有代沟,孩子才能愿意与你交流,你讲究方法才能一有好的 效果。这也是防止他感到孤独去谈恋爱、依赖网络的途径。
与孩子沟通首先要要做到两点:
首先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是一个与您一样独立的人。既然是独立的人,就需要尊重他的思想、情感以及人格尊严。您想想看,您在方式方法以及行为表现上是否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来看待了呢?比如,成绩没有考好打骂和训斥以及冷言讽语;孩子与异性或同性交往,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说教;在饭桌上孩子无法谈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快乐得不到分享、苦闷得不到分担等等。如果您真的把孩子当成是一个与您一样的独立的人——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您的眼神、语调、用词和其他的行为表现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当然孩子也就会与您走得更近,沟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其次,您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您的孩子既是与我一样的人,既然是跟我一样,那么您与我的交流、交往,您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他又是与您我不一样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也就是不完善、不成熟以及幼稚的人,但是他具有提高、完善和走向成熟的潜能,即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关心、关注、爱护和影响,这种关心、关注、爱护和影响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既然孩子是正在发展的“成人”,他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出现问题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诗人席慕容说过,人的成长是面临着一次次创伤或挫折以及对这一次次创伤或挫折的修复过程。这就是说,孩子伴随着问题生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而且有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父母或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和处理孩子的问题。也要正确地引导、诱发、激励、鞭策以及严格要求。我们不要一谈尊重就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尊重是尊重,即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不强加于孩子,要求是要求,即在生活、学习等诸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几点建议:
1、注重身教,树立威信。建议父母“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读书声,少一些麻将声;多一些精神上的关爱,少给一点零用钱;多一些激励、欣赏,少一点打击、指责;多与老师沟通一些,少与赌友交流一些;多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一点社会应酬的消耗;多一些让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少一些父母包办替代;多一些带孩子观光旅游,少一些电脑、电视畅游;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少一点物质环境的建设;多一些心灵美的引导,少一点外表美的诱导。
2、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父母除了行为上的无声关注以外,还需要言语上的沟通和表达,要让孩子知道您无声的行为所包含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却不跟孩子经常沟通;有些父母以忙为由,忽视亲子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引起与孩子关系淡漠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尽可能避免这些,尽最大可能创造行为上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同时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出来。只有孩子清楚明白了这些无声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孩子就会对父母还以尊重、爱戴和亲近。
3、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当着孩子的面,应该互相支持、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父母、孩子之间要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父母既要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愉悦、快乐以及“狂思妄想”、“奇谈怪论”(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不少“狂思妄想”,有许多“奇谈怪论”,即使您不能分辨是否现实,是否正确,您都该像对待一件礼物一样与孩子一起分享。专家们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克服的过程,是您与孩子重建关系的过程,是您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您和孩子都有可能找到一把开启彼此心扉、自由表达思想的钥匙。当您进人了这种角色,您就能体验到一种新的满足感。)也要与孩子分担创伤或挫折时的郁闷、痛苦;既要当孩子的听众,让孩子把话说完,也要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建议,让孩子自己去觉悟和修正自己。饭桌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对孩子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作为父母,无论您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之讨论,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式,可以避开所谓的“冲突”。当您觉得不便说就写下来,父母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当您把事情、道理写下来,当孩子安静下来,一遍遍地阅读时,可能对他有所启发,对解决一些事情可能会更加有效。
4、无条件信任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习惯和品行基本上出自于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多欣赏、赞扬其优点,尽量包容缺点乃至错误,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应该以平和语调、建议和探讨的方式转达给孩子,既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也存在缺点,也要明白帮助孩子自己判断与觉悟所形成的自律比起他律来,效力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5、多赞美、少批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心理和生理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赞美使人温馨和感激,能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孩子需要这种善意与美好的表达。虽然,赞美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教育方法,但是父母还是多表扬、少批评,因为,几句真情实意的赞美会使您的孩子创造一个令您意想不到的奇迹,但是赞美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父母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赞美、鼓励、赏识会使孩子进步与成功,批评、抱怨、冷落导致孩子落后和失败。
6、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把握时机,运用成熟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其觉悟自己错在何处,为何是错的,当然也别忘了选择最佳地点,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面子。
五、端正心态,轻松做家长
家长不良教育心态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急于求成、求全责备期望过高、牺牲自我等心理。
所谓过度焦虑 就是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不必要的担心,对发生在子女身上各种事件的消极后果有主观夸大的倾向。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孩子百般呵护,送孩子到幼儿园迟迟不愿离去;孩子放学晚痕迹几分钟坐立不安,浮想联翩;孩子考试自己比孩子还要担心;生一点小病就大惊小怪等等。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负作用:
急于求成 即无视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期望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表现为望子龙心切,希望子女最好在短期内就成为人人传诵的“神童”。在教育行为上盲目进行早期教育,在方法上不考虑儿童的特点,生搬硬套、成人化或使以拳脚棍棒。这种急于求成心理和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负作用
期望过高求全责备 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追求完美,提出子女力所不及的要求或无视儿童间的差异,将自己的子女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常为子女的前途担忧。表现为要求子女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稍有不及。只要发现子女在某反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追赶。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这些往往是他们情绪波动的焦点。
牺牲自我为了子女能够成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表现为一切以子女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子女服务。比如每天无微不至精心料理饮食起居、按时接送;督促作业、陪读等等。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子女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子女面前问心无愧。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专职妈妈”就是具有心理的家长的典型。
著名语言学家吕潥湘先生说过:教育不似工业生产,更像农业生产。每个孩子都是一株珍奇的、生长缓慢的植物,有的在早春就繁花似锦,初秋甚至暮春就结果;有的要在深秋才开花;有的果实累累,挂在枝头惹人喜爱;有的却毫不起眼的埋在地下。但是每一株植物都是大自然的宠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倍加呵护,耐心等待它的成长和成熟。
有说的 不对的 地方请各位批评,谁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好办法也请告诉我,让我也学习。
最后,我用从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
做高中生的好家长
今天做个好家长难,今天做个高中生的好家长更难。
高中生,说大不大。
铺床叠被,洗衣做饭,还常赖着家长。
高中生,说小不小。
时事讨论,家政点评,倒也像模像样。
高中生,说不懂事,真不懂事。
不知功课压力有多大,不知高考份量有多重。
乒乓,足球,郊游。
CD,MP3,还有英特网。
出了课堂就偷着乐。
高中生,说懂事,也真懂事。
尊重老师,尊重长辈,遵守社会公德。
虽不学富五车,也是语数外、天文地理、无有不知。
除了不晓溜须拍马。
高中生,可难交流。
说他稚嫩他不服气,说他成熟他不敢当。
说他不行是瞧扁他,说他行是激将他。
要相信他是给加压,要数落他是有成见。
高中生,也好沟通。
因为有清新的唯物主义科学观。
因为有清纯的思辨哲学。
因为有清爽的人情风。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需要相互尊重的。
认识今天的高中生,认识今天的孩子。
真心沟通,真情交融。
做孩子的好朋友,
这是做一个好家长的必要前提。
要承认今天的家长与高中孩子相比,已是“弱势群体”。
信息时代,孩子比家长强多了。
强多了,是社会的进步,是家长的骄傲。
左看右看,想了又想。
旧时代过来的家长,除了做社会人经验老道,别无他长。
信息时代,落伍者与前卫者孰强孰弱,显而易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然不行的。
今天的家长,也并非无所作为。
今天的家长首要做的,是树立孩子责任心。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已的事。
学习,是领了身份证的第一责任。
今天的家长还要做的,是当孩子的虚拟同桌。
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有个好“陪练”。
记得经常给孩子以平和的提示。
今天的家长还别忘了做的,是交孩子的成长挚友。
成长的烦恼,猜不透,理还乱。
但有家长的积极参与,会是快乐游戏。
话说回来,面对今天的高中生,今天的孩子,。
家长的心思也还真没准。
爷爷说:好身体最要紧。
奶奶说:懂道理最要紧。
伯伯说:要有强健的心理素质。
阿姨说: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
孩子或许在自问:我能长到1米88?
做家长的能怎么说。
最后还该听老师的,
------为高考奋力拼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