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有机会就争取
搏击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一旦被预录取,高考后直降几十分录取。
若要成功享受到优惠政策,你必须闯过以下四大关卡——报名关、资格关、测试关和高考关。
自主招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只有符合报名条件才能报上名;报上名也不一定能去考,必须通过资格审查。通过笔试、面试,并且高考成绩达到约定的要求,才算大功告成。
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可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哪一条不是布满荆棘?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阵营与独立招生
“华约7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约11校”: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
“卓越9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
其他:北化、北林、北邮、北交、北科“北京五校”联盟;复旦大学(千分考)、华师大、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等其他高校
自主招生就像一笔风险投资
“我的好朋友参加了,所以我也去试试;我的好朋友没有去,所以我也不去了。”这样的做法视前途为儿戏,实在太随便。参加自主招生就像是做一笔投资,应力求做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风险可控”。
显而易见的是“分数保险”——目前最高等级的优惠俗称“预录取”,大多数同学获得的是“降分录取”和“专业加分”的结合。
容易忽视的是“心理保险”——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压力和包袱相对较小,在高考考场上心态比较平稳,正常乃至超常发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为何总有人说“不必参加自主招生”
关于“去与不去”,近两年兴起一种说法:不少获得自主选拔资格的同学,高考时不用降分也能进入这些大学,由此得出“不必参加自主招生”的结论。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典型的“过河拆桥论”,没有考虑自主选拔资格所带来的“心理保险”。
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五个新变化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效应已经在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获得充分释放。
各高校调整了报名要求(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压缩了笔试科目(理科考数学、物理,文科考数学、语文成为“标准配置”),丰富了复试形式(体质测试、实验操作等新形式在兴起)。
一句话,自主招生又有新动向了。
第一,“三大联盟”首次同日开考。
第二,报名要求“特长”取代“综合”。“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成为关键词,部分高校对成绩的标准也由综合成绩改为单科成绩。
第三,初试科目大幅缩减,复试环节容量增加。受《意见》“笔试科目不超过两门”的限制,不少高校“初试损失复试补”,从四个方向扩充复试环节。一是安排笔试环节,二是延长面试时间,三是在面试中加强英语考核或专设英语口语环节,四是增设实验操作等动手环节。
第四,专业色彩日益凸显。一方面,针对特定专业的选拔项目或计划继续增加;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要求根据所选专业而不是高考科目组确定自主招生的笔试科目组合,越来越多的高校分专业进行复试,一些高校还对不同类别分别划定面试资格线。
第五,体质测试成为“新宠”。继清华大学在2011年率先将之纳入复试后,2013年北大、北师大、人大、厦大等高校跟进,其中厦门大学体育测试成绩在总分中占到20%。
2014年自主招生会有哪些新动向?
在政策基本面没有重大调整的前提下,2014年自主招生有望“稳定大于变化”。
三大联盟“撞车”、初试科目两门仍然是大概率事件,招生规模有望与今年持平;包括笔试、综合面试、专业面试、动手能力操作等形式在内,复试将继续推陈出新;体质测试或有更多高校跟进,但跟进高校的数量和成绩使用的方式尚留悬念。
如何备战高校自主招生
“老师们一定会告诉你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自招上……我去年听了老师的,寒假一直在弄高考,最后三天才刷了本数学,结果到考试的时候都忘了,最后就差几分拿A(档)啊……血的教训啊……”
经过几年的争论,如今关于自主招生“要不要准备”、“能不能准备”已达成共识。大家都知道,无论笔试还是面试,自主招生都“应该准备”也“可以准备”。 而且,面对“全民备考”的现实,谁在原地按兵不动等于不断退后,这个“相对位移”也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对于笔试备考,“三阶段九字诀”:暑假阶段“早启动”,开学之后“微行动”,冲刺阶段“大投入”。
高三前的暑假是自主招生的“黄金备考期”。 此时,大多数同学尚未意识到备考的紧迫性,总是觉得“还早”,可以“等以后再说”。可是根据以往经验,开学之后同学们主要跟着学校节奏走,“以后”就再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性备考了。
所以,同学们在暑假阶段既不能做毫无方向的“逍遥派”,也不能只当排排日程的“计划派”,而要做真正付诸实际的“行动派”。
第二阶段从高三开学开始。近年来,自主招生考题“高考化”趋向有所加重,自主招生考试的简单题相当于高考的中档题,自主招生考试的中档题相当于高考的难题、压轴题,两者有相当的“重叠区域”,准备高考是在准备自主招生,准备自主招生也是在准备高考。
开学后,一定要将重心放在高考复习上。不仅因为两者在知识点上有承继关系,也因为校荐名额的分配以高三主要考试的成绩为依据。
这段时间,建议学生原则上每天挤出15~20分钟展开“微行动”。同学们要“勿以量小而不为”,每一天的“微行动”累积起来,你的实力也能划出一道漂亮的上升曲线。
第三阶段从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后开始。这时候,同学们可以进行一次评估。
学业表现较佳的,可逐步将重心向自主招生调整,从“文火慢炖,一点一点累积”的酝酿期迈向“调旺火候,催出最佳滋味”的冲刺期,利用整块时间完成所报高校或联盟的历年真题和模拟卷,适应自主招生笔试的题型和难度。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孤注一掷”,明显实力不济却执意选择“搏”,希望“意外出线”。二是“瞻前顾后”,水平在入围边缘却不敢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后以微弱的差距黯然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