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一所职业教育学院,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开网店,“叮咚叮咚”的客服铃声此起彼伏。淘宝店的信誉可以充抵学分,还可以因为网店经营的原因向老师请假。经历“史上最难就业季”,这里的就业率仍然达到95%以上——这便是以“淘宝班”闻名的义乌工商学院。
这座有8000多名在校生的高职学院里,最有特色的是创业学院。走进创业学院的大楼,本该是上课的地方,却总有拿着货物的学生在楼道里来来往往,有些教室干脆被改成了仓库,快递单、包装袋在教学楼里随处可见。每天临近傍晚,学生们从这里把网店当天卖出的货物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为给学生开网店提供便利,学院还执行了一套特殊制度,例如开网店常常要熬夜,创业学院的上课时间就比其他学院晚。
谈起这种教育模式,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坦言,进入学院的很多学生,高考分数并不理想,“比较自卑,觉得自己没有出息”。另外,责任心缺乏也是不少学生的通病。
“从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来看,通过创业,学生的责任心回来了,不怕苦了,很多学生忙起来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吃苦耐劳精神有了,待人接物最起码的礼仪有了。”贾少华说。
今年刚刚从创业班毕业的黄成博说,毕业后,他直接把课堂上经营了三年的网店当作了创业的起点。这个售卖服装配饰的淘宝店,信誉达到“三皇冠”,月销售额十多万元。回想当年高考失利的自己,黄成博说,义乌工商学院让他“有自信了,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事情”。
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将学生的时间消耗在电脑前的小买卖上,有违大学教育初衷,创业缺乏后劲;还有人认为,仅仅用薪水、创业业绩来衡量成绩,可能给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暗示,恐怕会助长拜金主义。
“我认为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不一样。教育要因材施教,但是现在做得不够。我们总是在想着高职院校要变本科,本科要变清华北大,实际上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使命,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评价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贾少华说。
来自义乌工商学院的数据显示,今年该学院毕业的2400多名学生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2%,约15%的学生通过教育部门的创业认定,一些生意不错的毕业生,一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没有比创业更好的教育。并不是因为创业教育为学生带来财富,而是创业教育改变人的面貌,这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事情。”贾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