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宣布取消高考状元排名还未来得及收纳民众的评断之声时,一件意料之中的尴尬事还是发生了———无孔不入的媒体最终还是找到了所谓的“疑似状元”,并继续长篇累牍地向公众宣扬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状元经”。
在这样一个追求功利的年代,人们比以往更渴望成功。在成功饥渴下,催出了“状元秀场”———一个学校需要状元,因为它带来的名誉可以增加招生数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进账和教学质量问题;每个媒体也需要状元,状元甫出新闻大战即始,抢先抓住状元报道,意味着发行量的上升并引致广告商的青睐;商家需要状元,有了状元的代言,哪怕是对状元的资助,都能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社会营销效应。而这一切均源之于状元最大的“消费群体”:众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需要以状元为榜样。
然而,成为状元就意味着成功吗?一份近日出炉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却向人们揭示着这样惨烈的现实:通过对恢复高考以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调查,“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是向多年来对状元佳话迷信不已的人们,一次警醒似的撞击,但它却不足以颠覆人们对状元路径的美好想象,也是高考成功带来人生坦途的路径想象。
很大程度上,人们更愿固执地将高考的成功当做人生的成功,这似乎可归结为民众的普遍短视,但却更映照出普通民众向上通道的逼仄。逼仄到人们只有通过这样一条唯一的路径,遥望他们眼中的成功,哪怕这里充斥着罗彩霞们遭遇的权力链条,哪怕这里有着舞弊的黑暗,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条道路上榜样树立的成功学,只因这个社会成功的道路太过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