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各县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含下载)

所属专题:2014山东高考一模试卷及答案  来源:    要点:2014上海高考一模  
编辑点评: 2014上海语文试题来啦!高考在即,本文为广大高考考生收集整理了上海语文试题,给大家提供更多练手的机会。需要这些资料的同学,赶紧来看看吧!

2014年上海各县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ò):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4.概括上下阕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每一点均在四字以内)(2分)

15.下列对词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瘴雾”既写出当地气候特征,也渲染了仙风。
B.运用比拟,谓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晕。
C.反其意而用典故,慨叹自己已经不再梦见梅花。
D.整首词借花喻人,借咏梅倾诉了对朝云的思念。

16.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赏析上阕画线句。(3分)

14.(1)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 (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

15.A(3分)

16.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

14、(1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分)D

16、(4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2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作者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14.(1分)重阳

15.(3分)A

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

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14.“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1分)
A.曲牌名 B.词牌名 C.宫调 D.题目

15.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16.有人认为“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写景的句中,不够协调;也有人认为此句如异峰突起,具有奇特的审美效果。结合整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14.A(l分)

15.B(无隐逸之志)(3分)

16.认同“不够协调”,理由谈及破坏写景的连续完整,并加以分析,最高2分
认同“异峰突起”理由谈及描写中加八叙述,使平板中见奇崛,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结合诗句分析,最高4分。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

洛阳早春

顾况⑴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⑵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⑴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

⑵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

14、这首诗的体裁是。(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颔联流露出家人不能跟随在自己身边的遗憾。
C、颈联进一步交代“愁”因何在。
D、尾联“伊水东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4分)

14.(1分)五言律诗 15.(3分)B、

16.(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

6阅读唐代诗人戎昱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甲)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乙)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
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
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
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

16.两首诗都出现了“柳条”这一意象,请加以赏析。(4分)

14.(1分)A

15.(3分)B

16.(4分)雪后天晴,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甲诗借景抒情,表达了雪晴时的愉悦心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春日和风,柳条轻拂。乙诗采用拟人法的手法,抒写不忍离去的依依深情。(情景描述1分,情感1分)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双调】水仙子 山居自乐

(元)孙周卿

西风篱菊粲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注]山中宰相:指陶弘景。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名,“水仙子”是 。(1分)

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通过“西风”等六个意象写出了深秋的肃杀。
B.诗人自诩是“山中宰相”,这是一种自命清高的表现。
C.“富贵休夸”与“山居自乐”呼应,点明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4分)

14、(1分)曲牌名

15、(3分)A(错在“肃杀”)

16、(4分)要点:(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 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14.迟、时、知

15.D

16.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点击查看2014山东高考一模试卷及答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2014上海高考一模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