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所属专题: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一语文教案  
编辑点评: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多,思维训练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论述、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2、把握课文结构,品味精确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对作品进行阅读、比较、沉浸、体悟,理解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结构的把握,了解马克思卓越的贡献,感受马克思伟大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精准语言的品味,体悟作者对马克思悲痛悼念、赞赏崇敬的深沉感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讲授法

教具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了解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讲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3、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4、基础积累

词语:

悼词(dào)         不可估量(ɡū)       繁芜丛杂(wú)        豁然开朗(huò)

 

肤浅(fū)          衷心喜悦(zhōng)    卓有成效(zhuó)      嫉恨(jí)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予(jǐ)            诬蔑(wū)

(二)信息筛选

1、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明确: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辞,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2、恩格斯概括了马克思哪两方面的贡献?

明确: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和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

(三)品味语言

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体悟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只作思维、方法的必要点拨与引导。(“思考一切”——出自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却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而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正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1、述其哀

(1)阅读经过删改的文段,谈谈与原文表情达意的效果差异。

3月14日,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都是巨大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说明: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在阅读、圈划、比较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心灵的冲撞,自然而然地感受文字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这篇悼词的情感力量,而不是孤立地、枯燥地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烦琐的分析考证。

(2)指导朗读:

A、进一步体会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B、语速:低沉、缓慢。

2、赞其功

根据之前的方法,自行品读词句,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丰富的情感内涵。

(1)第3段的分析:找主干,理枝叶

①这是一个很长的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均依附于主干,起到或修饰或说明的作用。

②状语——类比

③宾语的同意复指部分——是一个多重复句

(2)小结: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说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时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点拨、调整、补充。

3、颂其德

让学生自行阅读、提出疑问,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问题预设: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各国政府、资产者的“驱逐、诽谤、诅咒”与马克思逝世后“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鲜明的对照说明了什么?

(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说明:以自主提问的形式开展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激发他们对于人生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样思考也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四)能力提升

1、恩格斯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作比较?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与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明确:“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明确:“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

明确: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五)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明确: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著。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明确: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明确: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三、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辞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凝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婉曲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深沉型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

四、作业设计

每人制作一份有关马克思的剪报并在班内作交流,了解伟人的革命斗争史、科学研究史、苦难生活史,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深厚的情感内涵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以检查上节课的练习导入。

二、分析鉴赏

1、依次抽出第一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再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带来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

5、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明确: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三、小结拓展

1、主题归结:本文是一篇悼词,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但这个“讲话”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极其准确地评述了马克思地思想与事业,有力地教育和鼓舞了正在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战士与广大人民群众。

2、写法借鉴:

A.用词的准确、精练;

B.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1段详细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接着具体描写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明马克思的逝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出无比悲痛的情感,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下文写马克思伟大的贡献,不管记叙还是议论,总是运用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悼念、颂扬之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抒发情怀,三者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拓展延伸:

A.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

B.补充马克思17岁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部分,进一步引发思考。

小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所以,虽然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是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完全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四、布置作业

假设你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请你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的看法。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教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高一语文教案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