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赏析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编辑点评: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7~1928年在北大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文章点评: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开宗明义,作为一所大学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不是人们升官发财的阶梯。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片面的注重分数的高低。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须的。而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所有这些举措都为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篇简短的演说为北大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词语解释:选自《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⑴严几道:即严复(1853—1921),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  ⑵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  ⑶况时阅数载:况且时间经过几年。 阅;经过  ⑷长(cháng)足:形容进展迅速。  ⑸抱定宗旨: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⑹肄业: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肄;学习。  ⑺指摘:指出错误,加以批评。  ⑻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以;把。干禄;求取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⑼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⑽弭(mǐ) 谤(bàng):弭;止,息. 。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   ⑾问心无愧:指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  ⑿孜孜:勤勉。  ⒀则求造诣,容有底止:学业达到某种程度。容有底止;前途可望。(容有;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⒁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徒;只、仅仅。乖;背离,违背宗旨。  ⒂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   ⒃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放在一边不用它,不管它。  ⒄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以;因为。沦丧;沉没,丧失。  ⒅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耽误。  ⒆砥砺:砥(dǐ)(旧有读zhǐ);细的磨刀石。砺;粗磨刀石。此指磨练。  ⒇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   ①败德毁行:违背道德,败坏品行。败:使败坏。毁:使毁坏。  ② 鲜:少。   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则;榜样。力矫颓俗;全力改正不良的风气。矫;改正(矫枉过正)。  ④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无可推卸。  ⑤苟得之不修,学之不讲:(此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作用:提宾。  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乎;介词,同“于”。  ⑦庶于道德无亏。庶;期望、希望。  ⑧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衷;内心。  ⑨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⑩相勖(xù):相互勉励。  a.訾詈(zǐ lì):指责,诋毁,谩骂。  b.店肆:店铺。  c.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d.潜修:深入钻研。  e.期:希望。  f.裨:益处、有好处(名代宾)。  g.旁稽博采:广泛采集,旁征博引。旁;广大普遍。稽;考察,考核。博;广泛,普遍。旁稽,博采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每个人长处之意。  h.虞:贻误。  i.会晤:见面  j.商榷:商讨。  以:1.以求学于此者:因为。  2.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把。  3.亦以其道德沦丧:因为。
 

最新202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