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之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属专题: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三语文教案  
编辑点评: 高三是高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如何才能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快速提升成绩,是每位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高三语文教学基本上已经开始了专题突破,本文就是一篇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专题的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10.指出下面句子中“乃”的意义或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           )
⑥今君乃亡赵走燕。                   (           )
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
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⑩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
12.指出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           )
⑤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           )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
⑦其皆出于此乎?                     (           )
⑧其孰能讥之乎?                     (           )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⑩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
1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A.人或易之,人或损之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14.下列“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几项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复音虚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③失向来之烟霞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⑤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⑥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⑦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A.①③⑥ B.②⑤⑦ C.①⑥⑦ D.④⑤⑥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①,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②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
注释:①愎:执拗。②临:临刑。
1.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乳母告急于东方朔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赵氏求救于齐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业精于勤,荒于嬉
2.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我当设奇以激之
A.以乱易整,不武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将帅二三子以蕃
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
3.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
4.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者,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5.下面对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已学”是“学成之后”,“已而”是“不久”、“接着”,表示相隔时间不长。
②“子毋读书游说”之“毋”,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
③“安得此辱乎”是反问语气,是“怎么会有这种屈辱呢?”
④“念诸侯莫可事者”之“莫”,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⑤“乃遂入秦”,“乃遂”是同义词连用。
⑥“张仪既相秦”之“既”与“张仪已学”之“已”是同义词。
⑦“我不盗而璧”之“不”,用法同现代汉语。
⑧“文檄”中的“若”、“而”、“汝”是同义词,都是第二人称。
A.①③⑤⑧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⑦  D.③⑤⑥⑦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6.对下列句子中的“而”字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而燕太子质于秦——表承接,有因果联系的意思。
B.而不肯行——表转折,相当于“却”。
C.我自行之而不肯——表转折,相当于“却”。
D.七岁为而为孔子师——表承接,相当于“就”。
7.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之: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其: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以: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于: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8.对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侯何不快甚也? ②汝安能行之也? ③奚以遽言叱也?
A.三句都是反问语气     B.①是询问,②③是反问
C.①②是询问,③是反问   D.三句都是询问语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练习巩固答案
1.①他。②到,去。③这。④提宾的标志。⑤我。⑥我。⑦的。⑧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⑤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⑧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①拿。②凭。③把。④因为。⑤在 ⑥率领 ⑦相当于“而”,表并列。⑧表承接。⑨表示目的关系。可译 “来”、“用来”。⑩因为。
4.①在。②跟、同。③对、对于。④比。⑤被。⑥被。
5.①给,替。②给,替。③因为。④写。⑤为:是。为: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 “……呢”?⑥与⑤的第二个“为”意义相同。⑦为:替。为:谋划。⑧为:治理。为:被
6.①通过,经由。②趁此,趁着。③依靠,凭借。④因为。⑤根据,依照。⑥趁着。⑦缘由,机缘。⑧沿袭。⑨于是,就。
10.①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②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③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④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⑤表转折,译为“却”。⑥表转折,译为“却”。⑦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⑧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⑨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12.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他、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他。③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指示人、事、物,那。⑤指示人、事、物,那。⑥其中,其中的。⑦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⑧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⑨表示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⑩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13.B(或许,①有的,③有的人,④或者)
14.D(表手段,方式,译为“靠他来”)
15.C(②把……当作③刚才④于是写⑤可以凭借)
过关检测答案
(一)1.B(介词,向。A:在。C:比。D:由于)2.C(连词,表目的。A:介词,用。B:介词,表原因。D:介词,表方式,凭)
(二)3.B(表顺承。A:表转折。C:你。D:表修饰) 4.C(表选择的连词,译为“或者”,其余译为“有的”)
(三)5.A(②相当于“不”。④相当于“没有谁,没有哪一个”。⑥既:已经。已:停止。⑦不:没有。)
(四)6.C(表递进,可译为“尚且”)7.D(①被,②到;A动词“到、去、往”;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8.B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教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三语文教案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