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基础是能力的基石,考查能力离不开对基础的考查。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全面复习,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在该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在高一和高二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正是弥补漏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如何进行本论复习呢?
1.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近三年山东文综卷地理高考试题,大都属于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些知识始终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前提。地理主干知识包括三大类:(1)地理常识(地理事实、地理数据);(2)地理概念;(3)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从近三年的山东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具体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天气系统;气候;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形;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带);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2.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复习过程中可以将图表分为三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能够绘制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空间定位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世界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步,选取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要明确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区、气候区等;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可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
中国地理空间定位要抓住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的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其他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度、0℃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铁路沿线。
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主要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资源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分区图。
4.建立联系线索,便于提取应用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
(1)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2)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3)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各种工业部门,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4)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
(5)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等
5.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新课改后的文综命题,仍会力图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整合地理、历史、政治考查内容,实现社会热点与人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实现对综合能力水平的考查,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可以肯定地说,高考命题不会简单重复考查教材,而是考查运用所学教材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好教材外,还要关注我国和世界(甚至山东)“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把大量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动态的、鲜活的信息资料引入复习中,这是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知识和原理来源于课内书本,材料和图表则来源于课外现实,营造新情境,设计新问题,高考试题的导向很明确。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静态的教材内容,应当与动态的社会形势密切结合。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批判性。
在复习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收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信息资料,多听、读、看、记新闻大事,关注时代发展,了解社会变迁,明确社会热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重点知识进行学科内综合,强调学科内联系;对热点问题进行学科间综合,强调跨学科联系,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致说,地理热点问题不外乎即时性热点和长效性热点两大类。要注意:(1)要从地理的角度去看热点;(2)要找到与教材主干知识的“融点”,与考点的结合点,命制试题的“切入点”。
(二)第二轮复习策略
相比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全面扫描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一方面时间较短,总计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另一方面,复习任务很重,既要巩固还要提高。因此复习中采用合理的技巧和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二轮复习应分专题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1.科学划分专题,突出复习重点
可将高考考试范围之内的全部地理知识划分为5个专题进行复习:
(1)地球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
(2)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3)区域地理专题。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采用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4)地理图表专题。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5)选修地理专题。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
2.处理好三种关系
(1)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二轮复习要通过对地理知识整合完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3)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3.梳理知识、形成体系、便于调动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略显散乱,就像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这样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经过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
①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②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③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④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⑤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由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⑥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4.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
5.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策略
第三轮复习又称边界复习,是临近高考继二轮复习的知识与能力的再认识,时间大约一个月。这一阶段考生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谋划、合理安排,提高认识、务实求真,力争在二轮拔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试题认识上升为学科认识,站在高考能力考查的高度,审视问题与方法。
第三轮(综合)复习主要是在第一轮(系统)复习和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复习、查漏补缺、综合模拟和最后冲刺。第三轮(综合)总复习是高考三轮复习中最为关键的一轮,此时考生的脑子里不仅要有所有科目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等也应该有较深层次的把握。在第三轮(综合)总复习完成之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高考”了。在本轮复习过程中,对最新信息的把握至关重要,通过冲刺阶段的模拟训练,最大限度地把握考试的方向。具体复习策略如下:
1.梳理知识,把厚书念薄
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巩固基础,回归教材
通过一轮和二轮复习,我们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此,应重视阅读教材,特别是高中课本,既可以使其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可弥补教材上长期没有利用,可能淡忘的知识点。
(1)着重整理知识的概念、原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地理要素的变化或分布规律等。
(2)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把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和系统,了解各部分知识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整理出跨章节、跨高中与初中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3)在整理知识联系中,尤其应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互相制约、渗透、并列、包含等关联结构,把握地理要素的延伸、演变、发展过程,应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的、整体上的进行把握。
3.了解三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避免烦躁与不安
离高考越近,学生的心理越紧张,这一时期常表现为烦躁与不安,带着这样的情绪复习一定会影响三轮复习的效果,因此要努力消除。考生要了解三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配合学校、年级搞好个人复习。三轮复习实质上是规范的模拟训练,是在学校、年级组的监督下,将文综考试时间调整在高考时间(9:00—11:30)的仿真模拟。课堂模式是考试——讲评——反思。全年级都在这一要求下进行三轮复习,考试时间固定不变,目的在于增加考场体验、临场发挥。考生结合自己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整理。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眼:①考试失分主要在客观题部分还是在主观题部分;②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理解问题还是审题不清;③如果是知识理解上的问题,需要纠正错误理解,进行重新再认识,并以这一主干知识为中心,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实现漏洞知识的整体突破;④如果是审题问题,就要思考造成审题出错的原因,并要仔细研究题材信息和问题指向,找出有效信息,并关注问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最终把握或领会命题者意图;⑤拓展试题信息和考查,思考命题的方式、方法。
4.合理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建立有效、高效、愉悦的复习模式
如果说一轮、二轮复习侧重教师讲的话,那么三轮的主要工作是同学们自己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上面介绍了试卷反思的过程与方法。当然,这一阶段的课下作业也主要放在整理试卷、回顾与反思上。同学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反思阶段的效率,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复习模式。首先要有计划,减少盲目性,一节自习课45分钟,可分成三部分,先利用15分钟回忆老师课堂讲评的过程,思考共性问题与自己的问题,并用感悟性的语言写出标注;再用15分钟的时间分析命题与答题的特点,并注意发现临场答题的技能技巧,从试题提供的信息到问题的指向,分析答案的最终去向;最后15分钟时间用来整理,归纳试卷中出现的新知识新问题。对于课余时间的利用,可制定小计划或临时计划,合理支配时间,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薄弱方面要着力,以理解透彻为根本目的。要建立有效、高效、愉悦的复习模式,规范自己的复习行为,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5.以地图复习为主线,抓住区域的典型特征
第三轮复习阶段,同学们在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足够量的地图,但这些图印象是杂乱的、不深刻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再认识、再整理的过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工具,也是地理命题的依托点,地图复习应该成为地理后期复习的主线,要学会用地图连带主干知识。高考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从这方面讲,要切实提高同学们地理图像信息获取能力。图为载体的考查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图像的感悟能力,克服图像的畏惧感,解决途径是见多识广。以地图为主线的复习,要抓住区域的典型特征。面对大量的地图,我们如何进行梳理,其方法是:第一,看考查图,即浏览大型考试(如期中、期末、模拟考)的地理试卷中出现的区域图,并注意试题对图的设问;第二,看教材图,重点放在区域地理教材上,按照章节顺序看教材图,并注意回忆考查图的类型和涉及区域,并抓取区域的典型特征,其次是看高中教材区域图,将地理原理规律融于区域考查之中,巩固特征;第三,探究地图,即任意在区域地图上选取某一范围,对图中涉及到的地理要素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教材或资料进行研究,从命题的角度看考查的形式,由做题人上升为命题人,有利于提升学习的高度。
6.自由复习期间要调整好心态
自由复习的时间一般为4~5天,是第三轮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意义重大。如果说考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高考成功的硬件,那么考生考前心态的调整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考生就难以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可能导致高考失败。如何调整好心态,搞好最后的冲刺,从容步入考场,从容应考十分重要。而且,越临近高考,心理调节就越关键,越重要。考前的心理准备注意以下几点:(1)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必胜的信心;(2)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与评价;(3)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4)学会体验成功感;(5)保持高质量的睡眠;(6)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指导
在复习过程中,高三的一些学生经常出现“机械重复、死背结论、被动做题”的现象。由于学生在复习中独立思维少,虽然所花去的复习时间很多,但是最终还是出现复习效率不高的局面,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