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大学和大学生活【我理想中的大学征文】

所属专题:“我理想中的大学和大学生活”征文  来源:    要点:我理想中的大学  
编辑点评: 在第五届新解放教育论坛中,以“我理想中的大学和大学生活”为主题的征文大赛如火如荼地展开,来自上海50所实验性示范高中的同学们踊跃参与,下面就来看一下他们分享的精彩征文吧!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无论在知识培养或是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方面,都有着难以相背的作用。评判一个大学质量如何,并不是看方圆几里,获奖几多。像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艰苦简陋的环境下,其教学成果在六十年后仍然难以超越。这说明物质条件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我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具备以下三点。

综合性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书院、私塾中所诵读的都是孔孟之言。在当下相当多的学校都是单科性大学。并不是说圣贤之书有弊,亦或是专精一门不利。“史学的明智,诗歌的灵透,数学的精细,物理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的善辩”,如果只选择一门发展,则必将失去其余五种。我认为选择理科的人需要涉猎文学以解脱自己的思想,而文科生需要触及理科中的严谨的逻辑以约束肆意的想象。如果自身想要这么做却发现学校学科的单一,那岂不是很无奈。另外接触越多的学科,更容易触类旁通,先贤们早已证明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高低取于他的短板,所以说“杂”一些是有好处的。这是学科之间的“综合性”。
关于学识和道德的“综合性”。。虽然每个学校都表示已经加强过教育,但是想想药家鑫案,再想想朱令案,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历史上的很多才高八斗却身败名裂的人用鲜血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庞涓学富五车,唯少一仁;钟会才华横溢,仅失一忠;严嵩诗文峻洁,只缺一廉。如果把道德和能力都放在天平上,我相信,被偏向的那一方永远是道德。

开放性

所谓开放,对外是东林的事事关心,是应天的明体达用。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放任世俗、政治染指知识的圣殿,是指跟紧时代,把社会中新兴的现象科学的分析。关心时事,就像民国时期每次大的变化总少不了大学生的身影。
而对内,是海纳百川的宽容。没有捍卫对方话语权的意识,一定会导致一家(派)独大的结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论点碰撞的最为激烈,所以那段时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章。在英国的海德公园,有一个广场专为演说者而留,除了对个人和皇室的攻击,任何言论都不会被限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不断的批判怀疑和反思,思想的车轮便无法前进半分。宽容的精髓体现在:无论地位的高低,被捍卫的只会是真理。宽容的底线表现于:无论逻辑的精妙,不可能被推翻的只能是正义。

人文性

这里的人文性,有一部分是管仲的“以人为本”,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本性相适宜,这是一种美。它是西南联大的三位校长的通力合作,人们从此知道因为有了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了大学才有教授,是青岛大学一名被破格录取的年轻人所写下的《幻光》 ,是在案几上笔尖下“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的呐喊,是在实验室中观察“众星横列,日升月恒”奥秘的狂喜。这种美超脱于制度、学科之上,因为它一直流淌于人的心中,让我们的灵魂感到舒适。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一乐,对于重视教育的人来说,看着一个人才的凋零而袖手旁观是不可忍受的屈辱,于是才有胡适两次破格录取数学零分考生,事实证明这些人在未来大多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这正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这三者中,综合为骨,开放为血肉,人文为灵魂。少了人文,大学不过是一个冷酷的机器、流水化的工厂。失了综合,大学就像一个学术方面的精英,但生活却没法自理。没了开放,大学仅仅是个空壳,灵魂也是无法依附的。

一直以来,都有人说大学生活是愉快的,更有“大学是四个月的幼儿园加上两周的高三”的调侃,当然,如果能活在我想像的大学之中,那想必是极愉快的。
在我畅想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之前,我不得不先问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隶属于“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己。所以大学生活的目的就呼之欲出了。
在之前描绘我理想中的大学时,我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并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不久之前我是有一个想法的。一直以来我都听闻父亲的大学生活,当时他有幸考入北京大学,而对于他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五点,北大图书馆门口就有人排队,有时人数过多发生拥挤以至于挤碎了窗户上的玻璃。是的,我本来设想的是有一个大图书馆,不过一来现在网络发达,不再仅仅依靠纸质书籍,二来找一静地自习并不需一定在校内。

如果生活真的如我所愿,我会在大一开始的一个月内加入社团,应该是文学社和辩论社。新一届学生会选举时,我会竞选文体部,如果运气足够好,或许会成为其中的干事甚至是部长。忘了说了,如果随性选择的话我会投入外国哲学或者中国古代史学的怀抱。不出意外在三个月后,我能了解所选科目教授的认真与否,倘若认真,便可在私下多做交流。如敷衍了事,那就在课上多看看相关书籍。

我认为如何弹性的面对生活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障碍,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哀叹,埋怨,消沉,都说明软弱和幼稚。
到大一的暑假,我运气非常好的获得了一次实习的机会,它将成为我履历上的一缩影。大学是一个有围墙的社会,在大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能让我获得更好的实习机会,从实习中领会的人情练达,可以让我在大学中更好的生活。

事实上,我希望在每个暑假,都能参与实习,而在寒假用暑期攒下的积蓄背包游历中国的山川河流。我自问能力卑微不能像《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那样立志四年看八百本书。但也会尽力多多阅读。

提高见识的路并不多:读万卷书,或是行万里路。后者明显比前者难度要高,而受限于时间空间,行万里路的机会也比较少。
写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是困难的,永远不知道设计的完美无缺的计划会被哪一个浪花拍的粉身碎骨,所以我仅仅详细写了大一的生活,至于后三年,我只列出了主线,我想只要主线不偏,那其余的细节也会慢慢编织完成。

何为理想的大学生活?

当我大四拿到毕业证书时,我的目光比四年前更为透亮,简历上被书写着一行又一行,对我所感兴趣的东西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百度百科上的潦草的几章。

简而言之,当我回首曾经踏过的时光时,没有悔恨。我想,那就是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点击查看“我理想中的大学和大学生活”征文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我理想中的大学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