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1月提分关键点,寒假华丽变学霸

所属专题:高考复习计划  来源:    要点:高考二轮复习  
编辑点评: 寒假马上就要到了,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寒假除了休息和学习之外,学习的任务是非常重的。相信很多同学已经给自己制定了寒假复习计划,寒假期间高三学生如何复习才能让自己做到卓有成效?或许此文会让你受益匪浅。

再举个数学的例子。假设做道题,在做错或者不会做的时候,同学们会自己研究或者看着解答。比如说数学大题:第一步先做一个变形,得到结果一;第二步用学过的一个知识点,结合结果一做联立,得到结果二;结果二再结合原文的某个条件,联立得到结果三;再将结果三做如下几种变形,得到了一个结果四;最后结果四在结合我们脑中的某知识点,得到了一个结果五;至此这道题做完了。那么大多数学生就会从第一步开始研究到每一步,直到发现懂了。最后全弄明白了,发现这道题是这么做的。

如上的解题过程,就是我们多年的惯性思想。大家习惯这样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试题。大家也坚持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考得高分,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获得高分的。每次,那些成绩不好却又想提高成绩的同学问我如何考得高分时,我都建议他们订一套玖久教育的《专项突破》补充一下方法和思维,可是多数同学都说他们可以自己去努力,不用订。同学们坚持认为只要刻苦就可以考取好成绩。这不错,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每个班上获得高分的同学比例非常之低,如果这么研究一下真的能获得高分的话,按理说,班上高分同学的比例应该高才是,但为什么比例会如此之低呢?即使所谓的重点中学,尖子生的比例,一般50个人中也就占5—10个人。为什么不能达到30—40以上呢?我再做一个形象点的实验:大家拿笔划一个图形,把一名考生在做英语题时,他第一遍所能够读懂的量用一个小圆圈来代替。假设他以这一遍水平,选出了错误答案B,等他对照答案,发现答案选A时,他回过头来仔细把原文、题目、答案研究了一遍。这时,请大家想个问题,他仔细研究一遍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是不是没有时间压力、不认识的单词可以查一下、写句子看不懂的可以慢慢分析一下,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对不对?而这个分析过程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你研究一遍后读懂的量,肯定比第一次做题时的水平要高得多。这时,我们再画一个大圈,这个大圈代表着你研究后做题的水平量。A是对的,B、C、D为什么不对,至此好象学会了全部知识。可是我们再思考一下,考场上你发挥出来的是什么水平?研究是以大圈水平研究明白的,但你在考场上发挥出的水平是小圈水平,有些同学发挥的水平比小圈水平还要低。因为临场状态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好。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平时每道题都研究的很明白的同学,在下一次考试中,成绩并没有质的飞跃。原因很简单,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参考书第三段第二行有一句话,告诉我答案是A怎么对的,B、C、D怎么错的,不管这句话多有道理,你告诉我,这句话对你得分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学生,在做了这么多题之后,我们至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考场上,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之下,凭什么我能够快速知道此题答案在第三段第二行?假如这道题是我以前没做过的,我并不知道正确答案在哪儿,如果题做错了,我怎么知道我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导致你真正出错的原因,是你当时第一遍做题过程中从来没有问自己,我如何没看出来正确答案是第三段第二行?

比如说数学题,一道大题,当你研究完全部步骤,明白道理之后,好象是这道题会做了。等拿到考题之后,参考书讲解第一步该做这个事儿,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如何能做到。12月1日在石家庄做讲座时,一位学生问我一道题,我拿到题之后,脑中马上有两个思维,第一个思维,我想先将原题某个条件化解;第二个思维,我想将所问的项带到原文式子中。两个不同的思维,我发现第一种思维,做不出来,第二种思维做得出来。可是在考场上瞬间时,我怎么能够知道该走第二种思维,而不是第一种思维呢?由于在考场上你可能遇到的考题有很多不思维的过程,比如说拿到考题的时候,我凭什么能够知道思维起点在哪儿?即当我在做式的变形时,我有很多种变形方式,我凭什么能够知道该先做这步变形?所以,在平时做练习题时,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在第一次做时马上想到我该怎么做。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平时做题要研究how的概念,具体实施是这样的:当你在寒假做考题的时候,无论这个题做完之后是对还是错,都问自己:第一,以我刚才第一遍做题的水平,有什么招让我从所给的ABCD中选出正确答案A来,而这个过程才叫做研究得分点,而不是去研究A为什么是对的,BCD为不能不对。换句话说,英语研究的真正定义是以研究怎么能选出A为思维方向,而不是研究A为什么对,BCD为什么是错。对数学而言,也要研究how,不研究为什么,就是要研究如何做的意思。所谓的数学研究如何做是这样的:比如说拿到考题之后,一旦有很多不同思路时,是走左边的思路还是右边的思路?大家知道,在考场上一旦走错思路,想回来很难。不像平时,做着发现不对,可以改个思路做,但是临场状态下,大多数考生都一定会处于并不是很淡定的状态,就会立刻放着,做别的。所以,在有思路,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第一步是研究how。第二步,这些题如果没有思路,在这个情况下,我怎么能根据题目本身决定我该怎么做,而不是根据自己多年来惯性的经验主义去研究。

当然,这第一个字,大家听完之后可能道理能理解,不知道怎么做。今天毕竟只有一个小时时间,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我需要给大家一个什么思想?大家在寒假的时候怎么能以这样的思维研究出来的每一道考题导致自己能把题做对,或换句话说,刚才所说的研究如何做的真正定义,不是以老师的水平,也不是以参考书的水平。是以你在第一次做题的水平去研究如何做?而不是研究这道题如何去字。因为你的第一遍水平有可能并不是很高。这是今天所说的第一个字,当你解决如何做的时候,它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当你会做时怎么能从会做变为做对。但是,这点并不能解决全部概念。

>>点击查看高考复习计划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二轮复习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