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文科生就业困境【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如何破解文科生就业困难
 
12日在京披露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建筑学毕业生的平薪酬居各专业之首,为每月4453元。这份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理科专业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其中薪酬最低的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835元。(中国新闻网12月13日)

文科专业的就业不乐观、薪酬低,已不是新闻。有舆论呼吁,大学应该减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对此,应该有理性的分析。我赞成目前的二本、三本院校,应该减少文科专业及招生规模,但并不支持一本的985高校、211院校也以专业就业情况削减文科专业。

二本、三本院校,从办学定位分析,应该以培养职业人才、应用技术人才的为办学目标,因此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及时的调节。像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就业情况已经如此惨谈,就不应该再大规模招生。

而一本院校,则应该以实行精英教育为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能力,在这些学校,不能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办什么专业,否则,就把学校变为了职业培训所。举例来说,历史学专业就业情况不佳,北大、复旦、南大也根据就业情况,停办历史学专业,如此发展下去,一些基础文科,将在大学里消亡,大学在急功近利地办学中将迷失自我。在国外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里,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与此同时,政府从培养基础学科人才、鼓励基础学科研究出发,还会给予政策扶持。评价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用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而是校友捐赠率。

但我国大学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学校办学定位模糊不清。由此导致该缩减的大学专业不缩减,而不该缩减的大学专业却被缩减。对于二本、三本院校来说,虽然明知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不好就业,但大家所见的是,二本、三本院校每年都会新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且招生规模还在增加,原因在于,由于举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像理工科专业一样,有专业实验室、专任师资,因此学校容易举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选择通过举办文科专业来扩大学校的办学体量,而很多成绩一般的高中学生,也愿意选择“相对轻松”的文科专业学习。这直接导致文科专业扩招迅猛,而教育质量下滑,这些文科专业的毕业生,能找到薪酬不错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而一本院校,却有所不同,近年来,一本院校基本上维持相对固定的招生规模(有的院系甚至在压缩本科招生规模),由于放在一本招生,加上学校的“名气”在那里放着,有的985高校、211院校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出发,减少了文科专业招生,而扩大理工科招生,基础学科专业在这些学校里处于弱势。长此以往,一些传统学科专业很可能消失。

说到底,不管一本院校,还是二本、三本院校,办学都存在功利倾向,一本院校不愁招生,于是更在乎学生的就业;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关注的是规模(尤其是靠学生学费维持运行的民办、独立院校),在乎的是怎样尽快开设专业、尽快招更多学生。目前的文科专业就业和发展困境,根源就在这里。

有舆论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中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如果能落实这一改革,文理科的就业失衡情况或可好转。我不认为单方面的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能扭转这一局面。走出目前的文科就业困境,关键在大中学校自主办学、学生自由选择,简单地说,中学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大学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在中学学习时,学生可自由选择科目和课程,在进入大学时,学生可自由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进入大学后,学生可自由转学、转专业,这就把个人的兴趣、能力与大学、专业的选择结合在一起,而大学则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同时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这不但是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办法,也是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