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文理科关键在招考分离【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不分文理科关键在招考分离
 

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未来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高考不分文理科,这在2009年制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时,曾引起广泛讨论,但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并没有提到这一改革设想。这次《决定》明确提到不分文理科,是《决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相对于教改纲要的新意之处。

推进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构想是很好的,可以避免中学过早分文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但是,实行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了考试招生分离,而在现在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不分文理科,可能会出现两方面问题。

其一,增加学生的负担。众所周知,目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使得“教招考一体化”,应试教育严重,中学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为做到文理不分科,就将既考文科科目,也考理科科目(如果不考,老师、学生则不会重视),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也是2009年讨论中学文理是否取消分科时,公众比较集中的意见。事实上,我国高考之所以实行文理分科,就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其二,无法通过文理不分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在应试教育之下,几乎所有学科的教育,都重视知识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和功利化趋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精神,显然难以通过增设考试科目来实现,否则就不会出现我国的理科生照样缺乏科学素养,文科生照样没有人文精神的问题了。那种通过增设科目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想法,是不顾当前应试教育的现实的。

这次《决定》提到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是破解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简单地说,实行考试、招生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按照这种招考模式,中学将摆脱考试指挥棒,自主设置课程,根本不必提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就实行学分制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课程难度 ——喜欢文科的多选文科课程,喜欢理科的学生多选理科课程,一名对语文感兴趣且有特长,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语文A、数学B诸如此类, 学生在升学时,用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科学习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结合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录取学生。这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也让基础教育办出个性和特色。很显然,实行这种招考模式,不但解决了文理是否分科的问题,也为近来大家争论不休的英语、数学高考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就实行学分制教学,而与之对应的是自由申请入学制度。

由此可见,如果真正实现考试、招生分离,并不用强调文理不分科问题,更进一步说,当前高考改革的关键就在考试、招生分离,应努力突破集中录取制度,如果不在这方面着力,而只是在考试科目上做文章,哪怕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改革的价值将十分有限,甚至会出现新的问题。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