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冲动下的大学更名伤害大学精神【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功利冲动下的大学更名伤害大学精神
 

5月20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更改的校命中,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成为被追捧的热词。

高校更名,原因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迎合的是功利的社会需求,也追求功利的办学目的。通过更名,学校的名字似乎好听了,可是,如果只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更名无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反可能伤害大学的精神。

在所有更名中,有三类更名很突出,一是把学院更名为大学,办学者普遍认为,这可以提升学校的品牌,也拓宽学校的办学空间,而为了达到把学院更名为大学的目的,学校通常会在短期内增设学科,因为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大学必须有三个以上的学科门类。

二是把学校更名为学院,这主要针对专升本的情况,对于专科院校,此前校名多为专科学校,而升为本科之后,学校办学者认为这无法体现学校的地位。事实上,就连一些专科学校,也更名为学院了。而学校更名为学院,背后的冲动就是专升本热。

三是给学校取一个时髦的名字,以“摆脱”原有的形象,就像媒体报道的,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不断出现在新更名的大学校名中,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这样的校名,可以为学校获得发展的新空间。

对于大学的功利化更名,多年前舆论就提出质疑,可更名热潮依旧。原因在于,不少学校的领导把在任期内将学校更名为学校,把学院更名为大学,摆脱原有“陈旧”校名形象作为重要的办学业绩。而之所以更名也能成为办学业绩,是因为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大学相比学院高人一等,学院相比学校高人一等,一校校长和一院院长,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且,在申报课题、申请项目中,大学也比学院有优势。有校长就称,学校更名也是不得已。

耐人寻味的是,大学这种更名,在行内认为是做形象工程,可是这种形象工程,有时在招生、宣传中很有用。比如,有学校的校名原来的行业性质很强,新的校名加上“科技”、“文理”字样后,招生分数马上上扬。原来,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根本就不去分析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条件,就是冲着校名而去,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这不得不的说,也是高校更名的一大诱因。——大学老老实实办学,还没有花功夫在改校名上更有效。学校的师资一样、办学条件一样,可校名一变,社会的评价就变了,这是十分畸形的社会评价。

所以,要遏制高校更名的冲动,从根本上,要改变对高校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淡化对高校的行政评价,避免对高校进行等级化的管理,不论是学校、学院还是大学,都应该平等竞争,不能给大学高人一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引导每所学校安于本位、办学自身的特色,不能在争名逐利中迷失自己。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评办”分析,其中,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就要淡化行政评价,强调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因此,要引导大学在各自的办学定位上办出特色、办成一流,应该加快启动这一改革,给大学发展良好的环境。

>>点击查看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