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弑师案,该有怎样的反思【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对弑师案,该有怎样的反思
 

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校方称双方矛盾源于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案发时,孙某正在办公室备课,雷某持水果刀进入,在孙某毫无防备下,割破其颈动脉致死。(新京报9月15日)

教师节刚过,就发生如此血腥的学生弑师案,确实令人震惊。不少网友认为这暴露出当前师生矛盾冲突加剧,学生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的薄弱,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一起十分极端的个案,当务之急是对这所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此事在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

近年来,每当校园发生惨剧,舆论在第一时间都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对这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上,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总体看来,这类反思有些“空对空”,最终并没有落地——比如,在有学生对同学痛下毒手之后,舆论呼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可事后似乎大家都忘记了,直到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件,又来一次分析。

只有把反思落到实处,才能从悲剧中吸取教训,避免悲剧上演。对于抚州这起残忍的弑师案,笔者认为至少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学校不要回避这件事,而应该和当地教育部门一起,了解师生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如果从所谓“学校声誉”出发,回避这一事件,不允许教师、学生提及,那么,就不可能重视师生的心理问题。事实上,在身边发生惨剧之后,每个正常的人,都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甚至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生活、行为方式。拿老师来说,面对同事遭遇不测,可能会想,今后不能再严格管理学生了,“把自己的命都管没了”,如果抱着这种消极态度对待教育教学,那么,整个学校可能由此一蹶不振。

其次,学校要对案件的发生,进行深入分析,反思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而言,目前很多中小学的管理方式是比较粗放的,以管理学生使用手机来说,学校担心学生用手机分神,不安心学习,于是制订严格的使用手机的措施,但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充分理解,由此时常出现老师和学生为使用手机而产生冲突。

其实,学校完全可以把使用手机的管理规定,提交给各个班级,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的意见充分表达,实行民主管理。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就出台规定,再由班主任执行,效果并不一定好,学生会把怒气都发泄到老师身上。另外,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出发,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比简单地禁要有效得多,当然这需要教师花的时间更多,也需要得到社会环境的配合。在美国,未成年学生使用电脑、手机,都会要求家长陪同上网,指导学生使用,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使用习惯,避免出现网瘾、沉迷手机现象和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我国学校和家庭,都采取禁的方式,结果是,既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电脑、手机的习惯,以至到了大学,一些大学还禁止新生配备电脑,而调查显示,我国有20%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手机游戏。

再次,所有其他学校、教育机构,都应该以此为戒,将其作为案例,加以剖析。对于近年来的校园惨案,教育系统之内也是能回避就回避,不愿意直面的,甚至有的学校庆幸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显然不可能从案件中吸取教训,进而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类似案件。笔者一直呼吁,学校应把校园案件作为案例,在学生中组织主题讨论活动,这就是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这也才是真正重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就是学校回避,学生也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知消息的,但他们知道消息,却没有老师引导、分析,很有可能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而对这一案件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产生不良的“示范”。

我不希望看到这件事的后续发展是,校方拒绝回应,师生对此噤声,认为这影响教育、学校的形象。在任何国家、任何教育环境中,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极端事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的是,直面事件,对症下药。从悲剧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点击查看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