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线为何成了大学的面子?【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分数线为何成了大学的面子?
 

北大今年在北京文科录取分数线比清华低10分,这引起媒体的关注。对此,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清华文科在京一批计划仅8人,若按此规模,北大文科在京一批录取分数线将是687分,那岂不是说北大文科分数线比清华高23分呢?实际上,北大文科在京一批计划为72人,两校规模和计划相差巨大,分数线相比毫无意义,也无关生源质量。他再次希望,媒体和社会舆论不要再拿北大、清华的高考状元、录取分数线等招生数字化指标进行简单比较,也不要再“绑架”两校为了所谓的面子争夺高分生源,让高校招生“松松绑”。(新浪教育7月14日)

我赞成北大的回应。一直以来,舆论反对“唯分数论”,可是,每年高考录取,媒体又都会拿录取分数线说事,把录取分数简单地等同于生源质量,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令身处其中的高校,颇为困惑。

但是,人们却习惯了以录取分数做评价高校的生源。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分数线很“直观”,将两校的分数线一对比,就能比出“高下”,其二,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框架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就只有分数,所以“以分数论英雄”,不但适用于考生,也适用于学校。

所以,大家看到,虽然对于高考按分数录取,舆论诟病很多,可是,每年高考录取,舆论都会按录取分数给高校排座次,而高校也在卷入其中,以本校在某地的录取分数线所列位次,作为当地招生的业绩和学校的面子,而为了这一业绩,高校在招生中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什么脸面也不顾,比如“预录取”、承诺新生奖学金,甚至在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违规预录取之后,还是有高校继续搞招生暗战,所谓抢生源,就是抢高分学生,而抢生源是否成功,就看本校的录取分数能不能超过竞争对手,哪怕超过一分。

北大招办负责人对于此次在北京文科录取分数低于清华做出的解释是理性的,然而,就在去年的招生中,北大曾这样宣传自身的招生业绩,“2012年北大生源质量继续稳步提升,位居各高校之首。高考录取中,文理科各省高考前十名的数量及高分考生的比例等,均高居全国各高校之首。据不完全统计,北大录取了半数以上的各省市文理科前十名考生,在16个省市理科录取线居各高校之首,在招生计划数相对可比的省市,文科录取线几乎在所有的省份均居榜首。”再查阅以往各年的招生宣传,都有类似的招生业绩总结,也就是说,北大是很看重录取分数线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当分数线高的,北大就拿其作为招生业绩,而当分数线不高时,北大就解释这不存在可比性。大学的这种态度,反过来也影响舆论。于是,大家都在“唯分数论”中无法自拔。

就连近年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大家检验一所学校的自主招生是否成功,也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参加高考的分数来评价。这简直贻笑大方,自主招生改革的用意,就是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可到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舆论,还是关注考生的分数。既然如此,还要自主招生改革干什么?

这和我国没有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有关,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可拿统一测试的成绩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大学独立进行录取,可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设置符合本校招生标准的多个指标,考察评价学生。按照这样的招生制度,每个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同,进而也就真正不具备“可比性”,就像美国大学招生,SAT(学术能力水平测试)所占在权重只有25%左右,SAT满分获得者不被大学录取,或者SAT成绩处于中游,但其他方面表现优秀者被录取,是很正常的事,大家还会用大学录取学生的SAT成绩来排大学的座次吗?在这一体系中,评价大学质量和服务的指标,不是SAT的成绩,而是录取率(有多少学生申请、有多少学生被录取、录取的学生有多少报到注册)、新生留校率(求学一年之后还有多少学生愿意继续留下来读书),这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对大学的选择,和大学对受教育者的真实吸引力。

>>点击查看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