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就业为何垫底?【熊丙奇博文精选】

所属专题: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  来源:    要点:熊丙奇博文精选  
编辑点评: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他对教育的看法深刻且客观,沪江高考资源网转载了熊丙奇博士的一些优秀博文和大家分享!

熊丙奇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我国的教育制度研究的很透,也通解各国良好的教育制度。为多家杂志专栏作者。

 
地方本科院校就业为何垫底?
 

“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大学等方面转型发展。”这是近日记者从应用技术(学院)联盟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上获悉的最强信息。 据统计,到2012年我国共有本科高等学校1147所,其中1999年以来升本的有640多所,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中国青年报7月3日)

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为何低?在笔者看来,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学校的办学定位极为功利,我国一些地方院校,目前成为了“考研基地”,学生一进校,学校就把考研作为头等大事,甚至学校的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安排都为考研让路,这样一来,考研率成为学校办学追求的目标,而考研也就成为学生的华山一条道,假如考研不成功,没有接受多少大学教育的学生,是很难有就业竞争力的。

地方本科院校的功利办学,还表现在刚刚专升本,就想着举办硕士点、博士点,认为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而且,这也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年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快速扩张,增加学科和专业,这导致学校本来就不雄厚的办学资源被稀释,而在争办硕士点的过程中,学校的特色也荡然无存。这些想后来居上的学校,从来没有思考过,就是学校增加学科、专业,举办了研究生教育,不也是跟在传统的985、211院校之后吗?要比拼“高大全”,怎比拼得过这些传统院校?地方院校的这种办学导向,使本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在和985高校、211院校毕业生的竞争中,毫无自身优势,就业艰难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当初众多专科学校要升格成为本科,也是出于功利的考量,而并非办学的考量,比如,升格为本科后,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可以从副厅提升为正厅;学校的校名可以从学校更名为学院甚至“更好听”的大学;学校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加招生规模和体量等等。有一些办学富有特色的专科院校,就在这种升格过程中,把自己本身的特色给消灭了。

其二,一些地方院校的办学存在空心化的趋势。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目前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和学生的学费,除此没有其他的办学资源渠道,如果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少,学校就只能靠学生的学费维持生存。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在招生中,遭遇生源危机,有一些学校甚至出现“零投档”,由于招生人数减少,学校学费收入减少,不少学生只有压缩办学成本,包括减少专任教师聘任,大量使用退休教师和在校研究生授课,减少一些本应该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训课程,至于图书资料和试验设备,就更是寒碜了。

据笔者了解,有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均经费只有2000多元,而这仅是发达地区小学生生均培养经费的五分之一不到,可以想象,这会给大学生怎样的大学教育。还有的学校,以让学生更好就业为理由,要求大四学生到校外实习,找工作,而真实的意图是,收四年的学费,只给学生三年的教育,这让大学教育明显缩水,也令大学生高度不满,近一两年来,不断有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求学校退还最后一年的学费,称学校只收学费,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教育。学校解释称,实习也是教学计划内容,但问题是,如果是教学计划内容,学校应该为学生联系、安排实习机会,保障实习内容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并评价实习的效果,哪有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机会,不闻不顾的。

如此对待大学生的教育,已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此,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进行深入反思。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理顺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于地方政府,应该保障学校的投入,但同时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而对于学校来说,则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应追求功利的办学目标,而应该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为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这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是回归到本身的定位上。

 

>>点击查看熊丙奇全面解析2014高考形势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熊丙奇博文精选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