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铺排,即紧紧围绕话题,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解读话题。把话题分割成不同的“面”或若干个“点”,经过铺排,每个点都是一个精美的文段,数个点连成一体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性、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用此法可以多角度、多视角布局,可以带来谋篇的更大自由,能达到随心所欲,广视博取,纵横经营的目的。在记叙文中,有利于片断情景的捕捉,在议论文中,有利于论据的列举,在“形散”的散文中,更是彩线穿珠,大行其道。
散点铺排法最突出的优点是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如一篇《我喜欢……》的习作
我喜欢在薄雾缭绕的早晨,看天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
我喜欢在热浪炙人的中午,听树林里此起彼伏的蝉鸣;
我喜欢在蛙声震天的月夜,嗅田野里迎面扑来的稻花香……
全文精选美好的事物作为抒情对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散点铺排法要注意的是
1.内在有“神”。所写的“散点”即小片断,要从不同角度辐辏于一个中心,也就是“散点”也须有“焦点”,让看似零散的“点”无不表现出文章的中心与目的。
2.善于截取。借一斑来表现全豹,叙事也好,记人也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推得很远,不加截取会没完没了,拖沓冗长。南宋有个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他画山,不画全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不画全水,常画水之一涯;画其他景物,也只画一部分。他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我们写文章也应学学“一角”技法。朱自清写父亲只是一段“背影”,司马迁写项羽只是从“初起时,年二十四”写起,鲁迅的《药》只从取药那天写起,至于华老栓儿子如何患病,如何治疗无效,如何知道人血馒头治病,如何筹款准备,一概不写,写了取“药”、吃“药”、论“药”就足以表达中心。
3.善于浓缩。内容要简练,要善于撮其要,挈其领,写最要写的,把最拿人的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展示出来。要学一点新闻报道式的简捷明快。像苏轼《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仅八个字就画出了四种景物构成的庞大画面,像杜牧《阿房宫》“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浓缩了多少内容!这是极致,值得借鉴。有些考生,写作文总喜欢穿靴戴帽,久久不能进入正题,让读者吃包子老是吃不到馅儿——当然“馅儿”粗陋不堪也一样倒胃口。
【例文借鉴】
不能忘记的过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的散点铺排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例文借鉴】
弄堂的滋味
家乡的弄堂是感性的,深入肌肤的,温暖地游荡在记忆的深处,而弄堂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没有“暗香盈袖”的消魂,却一直缠在心间,退散不去,对家乡的眷念也如同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一样,无关理由,却偏偏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
严格意义上来说,家乡的弄堂是算不得弄堂的,它既没有江南建筑的灵韵清秀,亦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历史见证。它有的只是一些介于文物和废物之间的老房子,几条或是水泥,或是石子铺的沟壑般的弄底,再有就是一些老到不愿意搬进现代化高楼的老人。姥姥也是其中一员,因此我才得以闻着弄堂略带潮气的味道长大。这种味道是深入骨髓的,没有诗人所谓的扑鼻清幽,有的只是老住户们一点一点积累起的烟火人气。
弄堂早餐的味道是清新的,带着新打的豆浆的味儿。老住户们大都起得很早,五六点钟溜了早儿后,就会打发儿孙辈的起床去买早点。豆浆油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壶浆就够一家人美美地喝上一早。当然,这是很有讲究的。据说各早点摊的特色都不一样,都有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但当我在姥爷的注视下喝下他特意从桥头买来的豆浆后,似乎并没有尝到什么特别值得用心良苦的价值,可是我感到了温暖的味道。
记忆犹新的味道,是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一特有的讲究。我小学时作文获了奖去姥姥家报喜。可没想到,这消息就像是插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弄堂。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爷爷奶奶们都挤到了姥姥家,一人给了我一颗糖,说是庆祝我的大喜事。说实话,那些糖真的不好吃。弄堂里的住户大多不富裕,给的糖也大多廉价,但那百家糖的味道却是让我一直难忘。尤其是来到这钢筋水泥把邻里关系封隔开来的深圳,那种味道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眷恋弄堂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家的味道,有烟火人气的味道。
全文的主体是由三个分散的片断组成:家乡的弄堂、弄堂早餐的味道、弄堂里百家糖的味道。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的最能表现“有家的味道,有烟火气味道”的几个镜头,用“蒙太奇”的手法,用一条“弄堂的味道”的红线将它们连接起来,简练而深情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是心灵最深处的爱恋”的主题。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自然产生了类似联想——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茅盾的《风景谈》都是用这种散点铺排法结构出的名篇。在记叙文,尤其是散文中,此法可是大行其道的。
>>点击查看2014年高考考后特别策划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高考辅导:高考当天 七步曲助高考
2017高考进入倒计时阶段,高考前各校放假的主要目的是让考生调整生物钟,消除疲劳状态,养精蓄锐,以稳定、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高考。在这段时间,家长和考生如何安排七天的作息时间,如何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备战高考?在此,小编为各位考生和家长提供了考前七天的作息实例,仅供参考。
- 高考辅导:高考倒计时第二天 睡好觉巧运动
- 高考辅导:高考倒计时第四天 模拟练习热身
- 高考辅导:高考倒计时第五天 再次约会基础
- 高考辅导:高考倒计时第六天 归纳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