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分高考生:在高三遇见最棒的自己

所属专题:2013年高考状元  来源:    要点:上海高分考生  
编辑点评: 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了,各个省份的状元也都产生了,但除开高考状元还有一些高分考生,我们也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心态和备考心得吧!

高三生活,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总是带着神秘甚至恐怖色彩——因堆积如山的课业而忙碌,因触目惊心的分数而压抑。高三生活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暗无天日?

今天,我们特别约请几位在今年高考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感悟。在他们的叙述中,高三除了“黑色”还有更多不容忽视的亮点——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劳逸结合带来的高效、持之以恒带来的自信、认识自我带来的惊喜……

当然,成功无法复制,但这些高分考生的经验和体会或许可以给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少启示。

攻克短板均衡发展

沙利文毕业学校:上海中学

高考总分:536分

报考院校:香港大学

12年的学习生涯,充满奋斗的艰辛,也饱含收获的喜悦。如果让我总结高考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平衡”二字是精髓与核心。

首先是要平衡各门学科。我从初中起就很注重各科均衡发展,虽然英语、化学是我的强项,但其他学科依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到了高中,科目由原来的5门增加到9门,学习压力陡增,而且数理化的思维量加大,地理、历史的背诵任务严峻。这时我采取“保优势,抓重点”的方法,在高效率完成学校作业之后,将大部分自修时间花在较为薄弱的物理上,整理作业错题、补充新题难题,在一个月内将物理成绩带到了班级前列。同时我利用边角料时间背诵副科,并巩固英语的语感,这使得我在高一高二继续保持学科不偏废的优势。身边的一些同学,对弱势科目失去兴趣与信心,甚至干脆彻底放弃,结果严重影响高考成绩,非常可惜。我很相信“短板效应”,只要注重效率,各科均衡发展并非遥不可及。

其次是要平衡质与量的关系。高中三年,我坚持认为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高考的理科难度逐年上涨,没有足够的练习量无法保证解题熟练度与对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因此我在高三不仅完成学校每天一张试卷的作业,更在周末补充全国高考卷的练习,以拓宽思路;文科的阅读能力更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与反思才能厚积薄发,足见“量”之重要性。而“质”则是指整理与积累。高三,我坚持每天整理英语错题、翻译长句与重点词组,满满6本保证了之前的做题不仅仅停留在题目本身,而是将其融合在系统记忆中随时复习,可见“量”要靠“质”来保证效果。

再者是要平衡高考与自招的关系。这几年自主招生的覆盖面愈来愈广,作为高考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觉得,自主招生的复习应以不影响高考为宗旨,因为自主招生理科题目没有范围,且题型很活,复习的“性价比”较低;更何况在自招中得到加分或预录的同学依旧需要高考成绩的支撑。我在寒假的前两个星期以极高的专注度完成了寒假作业,最后一周集中准备北约的数学、物理,并且在开学后的五周中每天抽出一小时巩固强化,最终在自招和高考两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冲自招、稳高考”是一个较好的平衡。

最后要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我在高一便加入了学生会,在高二更是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繁重的工作往往会占据休息时间甚至是晚自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高一科技节时期,每个中午我都是啃几口饭团在校园里奔波,放学后便在比赛场上忙碌,晚自修时也需要拿着电脑赶文件。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我将“挤牙膏”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每节下课、排队时、熄灯前,我都能见缝插针背书复习。最终科技节成功举办,我也在之后的月考中保持班级前列。效率与毅力,让我在学习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游刃有余。

>>点击查看2013年高考状元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5上海高分考生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