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3)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编辑点评: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很明确的概括为一点: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具体可以分解为如下两点: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从而把握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2、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入课(略)
一、知人论世
1、杜诗风格(前期与后期比较。略)
2、写作背景(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领会诗句意思。
3、学生齐读,把握情感。
4、抽生诵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5、把握内容,概括每联大意,明确感情基调。(大意、基调略)
6、学生齐读,深化理解。
三、合作探究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间进行论辩、补充。
讨论明确:
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
1、首联景象虽然萧森,但萧索中见富丽,这与杜甫前期的诗作不同;“凋伤”一词既用拟人手法,又浸透着诗人孤苦伤感的情绪。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之气。“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既点明时间地点,生动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又似乎形象地暗示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从中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小结: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2、颈联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幅形象的画面抒发思乡之情;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对白帝城的百姓赶制寒衣的情境的描写,让读者在苍茫的秋声中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漂泊孤寂心情。
小结: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
3、总结:
1、纵观全诗。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
2全诗既因物托兴,又借景寄怀,情因境生,景因情活,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巩固迁移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诗人的心境,读出诗人的的思想情感。
2、阅读《登高》,思考并分析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
 
(说明:1、这首诗应排两课时,对杜诗做个结,此教案主要展示了第二课时。2、作业只给学生提供了个思考及解答的角度,为下一课做点准备,不要求当堂完成。)

教学后记:
在下次的诗歌教学中,一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象力、想象力,二要加强训练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规范准确的能力。

最新2024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