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信条》教学札记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信条  
编辑点评: 《信条》作为一篇随笔,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却语言简练,并且蕴涵着深 《信条》刻的人生哲理。挖掘文中蕴藏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推进有如一股春风,给我们的教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的教育硕果正在孕育、成长。但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的是,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探索之路。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学校举办了“新课程杯”观摩研讨课,活动的宗旨是“实践新课程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我代表语文组上了一节课,讲的是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的《信条》。我对于“新课程理念”是坚决拥护的,内心实在是乐意为之而反复实践,遗憾的是,对其理解尚处于肤浅层面;对于“打造高效课堂”我是矢志不渝的,觉得那是教师教育成熟的体现。精心备课、认真授课、坦诚评课,一路走过,我感触良深。有一个成语叫“瑕瑜互见”,如果要总体上评价一下我的这堂课的话,我觉得这个成语最恰当不过了。那么,“瑕”在何处?“瑜”在哪里?现将教学预设与教学流程反思如下。

《信条》是富尔格姆的一篇随笔,作者以口语化的语言、劝慰的方式为读者列举了一些人生信条,诸如“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交还你捡到的东西”等等,文字浅显却意蕴深刻,富有理性,从容而平静,深邃而朴实,大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感觉。就文本解读而言,难度并不大,只要师生梳理文本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可以了,况且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见仁见智,没有必要“万法归宗”。但仅梳理文本、理解文意,与新课程下好的语文课还相去甚远。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又要张扬个性,理性疏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走近作者,多元感悟本文的人生信条;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写出自己的个性信条;3.情感渗透、德育引领,努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节课我遵循“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重在点拨、引导”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预设了五个环节:1.采用激趣法导入新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趣,先让学生回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名人信条,继而用多媒体浏览名人的头像及他们的人生信条,自然地过渡到富尔格姆的《信条》。2.了解作者。首先课件展示:“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等。主要著作《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该书销量曾获美国年度第一,被称为‘一剂对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折磨着我们的那些恐惧的良药’。”然后顺势借助该书的文学影响,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富尔格姆作品的兴趣。3.文本解读。首先配乐朗诵,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又可以缓解一下学生面对公开观摩课的紧张心理。其次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让他们在最有感触的信条旁作批注,把他们的感受写下来,最好用具体事例充实一下自己的见解(多元解读文本)。剩下的大部分课堂时间就交给学生来交流、探讨、解读文本。当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等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不太理解抑或感情上有偏差的地方,尚须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对文章中的信条都有所解读后,课件总结:“富尔格姆无非是告诉我们,人要想过得正常合理,就要坚守一定的人生准则。它大体包括品德、习惯、人生态度三个方面——品德(平等、仁爱、文明、拾金不昧、本分、有礼貌)、习惯(养生之道、劳逸结合、卫生习惯、合理生活)、人生态度(团结关爱、学会观察、承认死亡、尊重生命)。”4.文章的特色分析。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语言质朴、纯真,项链式结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5.课堂练笔,迁移训练。请学生来写一写自己的人生信条,写完之后,师生一起交流、共勉。借着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让学生张扬个性,提升性灵,反思自我,关爱生活。

第一环节名人信条激趣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纷纷举手,踊跃抢答,说出了许多名人信条,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思考一切——马克思;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一件小事做起——列宁;不要想太多,专注一点,开心一点,发挥自己的水平——刘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自然也就引出了本文作者,合理地迈向了文本。配乐朗读环节也很顺利,一位文静的女生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可以说一切都是按照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之后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谈谈对文本中信条的理解,讨论声、研习声、辩论声不绝于耳。在他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之后,我让他们自由谈谈对文中信条的理解,他们依然很踊跃,对文章中信条的理解或深或浅均有涉及。我适时给予他们点拨、引导、鼓励,课堂流畅而和谐,文本解读环节基本完成,与我预设的教学用时基本相符。正当我踌躇满志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一名男同学站起来很激动地问道:“老师,‘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这句话我很不理解,平时我们不都是主张喝温的、热的东西吗?”“这可能是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吧。”我说。“饮食习惯不同?难道是中西方人的生理结构也不同吗?”学生接着问。这怎么办?我有些尴尬。是匆匆敷衍还是求真务实?是追求课堂的完整还是尊重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有的理智让我瞬间冷静下来。我安排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最终得出如下观点:美国人追求快捷方便,喝冷牛奶无须加热,方便;美国人口味清淡,喜欢吃生冷食物;美国人注重营养,牛奶加热到沸点就没有营养了,他们都是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喝的;中西体质不同;冷热结合,有益身体。在学生的交流回答中,这个问题愈加明晰,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之后我就“冷热结合”这一话题顺势进行德育引领,回归文本继续解读:“富尔格姆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饮食之道,这难道不是为人处世之道吗?对待学习,我们是不是要合理安排作息呢?对待文化,是不是要融合中西呢?处世为人,是不是要善待得与失呢?”经我这样一说,学生似有所悟,继而脸上流露出了一种收获的喜悦。其他教学环节虽然按预设进行,但遗憾的是因为这一插曲,导致课堂时间不够,让学生拟写自己的人生信条的环节,只能安排为课后作业。

教学手记

信任往往能创造出美好境界。

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就是说,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种“放”式信任。鹰隼只有放飞在广袤的天宇中,才能学会自由驰骋,思维得以激越,个性得以张扬,理性得以回归原点。教师没必要对文本大包大揽范例解读,来束缚学生的灵性。就本文列举的信条而言,学生的解读的大体上是合理的、有内涵的。纵使个别地方理解有所偏颇,教师再给予点拨,矫枉以正也不迟。我们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全能帮手”。

尊重课堂上的“不和谐音符”。

一节课要想讲得精彩,与教师的精彩预设肯定是分不开的。师者,帅也;生者,兵也。只有主帅运筹帷幄,士兵方能决胜千里之外。但凡事充满变数,课堂亦是如此。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学生,他们思维积极,潜力无限,这就注定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如公式套用一般按照预设如期生成,课堂上总会有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更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要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环节,以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逐步向高效课堂迈进。

胸中有丘壑,挥洒方自如。

上了一节不完整的公开课,我是心存遗憾的,而这遗憾的缔造者正是我自己。是自己备课不够充分,对文章中的“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理解得太简单。备课时只是认为作者在告诉我们一种饮食方式而已,没有作过多考虑和查证,当面对学生的一再质疑,尴尬也就是自然的了。由此我深深感悟到,要上好一节课,文章解读须观其大略,文本细微处也绝不能放过。语文广天地,华章纳古今,胸中有丘壑,挥洒方自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发言,总感觉点拨乏力,语不堪深、言不堪美,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教育良机稍纵即逝,时不我待,留给自己的常常是课后的丝丝遗憾。说到底,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底蕴尚浅、见识尚短。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又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最好是“源头活水”,源枯而水窄,源活而流长。教坛无限,吾生有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深感进一步提高个人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最新2024信条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