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千分考复习之《美学》部分资料:第六章 艺术论

所属专题: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  来源:    要点:自主招生美学  
编辑点评: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正可谓是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自主招生考,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们一个额外的机会来展现自身的才华。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自主招生考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三.分析阐释题

1. 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少的。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欣赏美,就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

(2) 分析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多领略到的乡间气息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各自的经历和修养等方面的不同,想象力的取材也不同。并且在对想象组合中,想象力也是据我们各人的爱好、情感而加以自由组合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作者的体现在作品中的意图是想象力唯一的一点限制。因而想象力在欣赏时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2.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

(1) 基本原理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艺术的灵魂。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生产与接受的过程。而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情感,都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特殊的存在--艺术品。在这里,意象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和成果。

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觉、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

所以,艺术意象始终只存在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者的审美经验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2) 分析说明

中国古代的诗歌,常常追求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提供含义丰富的意象,传达沉隐微妙的情感。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诗中的蜡炬、春蚕的意象,在李商隐创作之时,是由其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决定的。蜡炬、春蚕的某些特征与其为情而死的理想相结合,再配以其它辅助意象,创造了蜡炬与春蚕极富情意的形象。

其凝固与诗歌之中,在未被欣赏之前是毫无审美意义的。只有当读者吟诵此诗时,根据诗人所提供的意象,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蜡炬和春蚕进行改造,赋予其奉献自己、舍己为人、鞠躬尽瘁等道德品质。诗人与读者之所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象,就是因为他们各自联系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经验,而艺术的价值就在与这不同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

3. 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想象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情感及其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建,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正由于想象可以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故而在想象中一切的界限都消失了,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都不存在了。一切现实中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事,在想象中都具有了合理性,因而在超越一切的无限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 分析说明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大约是童叟皆知的人物了,孙悟空本身亦猴亦人,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中任何一生物的照搬。创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充分调动了其想象力,将猴性、人性、妖精气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形象。作为意象,它首先体现了作者向往自由,鄙薄虚伪肮脏的现实,和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倾向。它将猴子的玩皮、恶作剧、无法无天、灵活机敏等特性相融合,包容了作者体悟到的世态炎凉的矛盾心态,因而会有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壮举,又有日后箍上金箍的无奈与驯服。意与象的组合以及象与象的组合,想象力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

(1) 基本原理

"技"与"道"的本质联系在于:在技中可以发现道的真谛,道也可以在技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当技能完满地体现道时,也就达到了美的境界。所以,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

技巧成为艺术是在主体的艺术生产操作活动中得以现实的,艺术家在表达心中之道的同时,本身就成了道。在这种无限自由的操作活动中,艺术意象就直接转化艺术技巧,在艺术家的操作中得到畅快的表达。艺术技巧的操作的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义的形式。

(2) 分析说明

中国古代谢赫的"六法"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准则,它提出画一要气韵生动,二要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指艺术要表现出对象的神韵,体会到对象的真谛;而对于真谛的表现,就需要"骨法用笔"的思考。骨法用笔是指中国画的线条造诣,它要求线条在运用中要有生命力,摆脱抽象的线条形式,中锋用笔而且无滞无碍,充分展示艺术家的心理运动的时间感,同时使画面形成空间。线条不仅仅是线条,而是一种"语言",可供艺术家"诉说"。艺术家在充分自由的心态下毫不犹豫,毫无障碍地运笔画线,畅快淋漓地完成艺术品的生产。这时,骨法用笔的操作技巧也就成了艺术。这种道与技和谐的心手相应,就是主体与艺术合一的状态,这就是美的运动、美的创造。换言之,即形式也同时纪律这种技巧的美,同时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由于其合目的性,因而也是美的。

5. 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怎样重建的。

(1) 基本原理

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并不是直接传递的,而是需由接受主体的自觉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助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接受者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读解过程,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藉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启动了另一个与艺术家创造同样重要的艺术再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艺术意象被大大丰富了。接受者在读解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性和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以及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这样,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只能根据所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意象。但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制的,它不能是一个与原来作品意象毫不相干的新意象,它是一个有限制的创造过程。

(2)举例说明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曲,深受感动,他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逢皆淹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他"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在被贬官的同时,夜听商人妇的琵琶倾诉,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声声琵琶音,是艺术接受的契机,琵琶鸣咽,似有悲苦之音。白居易立足与自己的主体心理,领略到琵琶曲给他带来的"迁谪意",这是审美鉴赏的结果,是白居易在商人妇琵琶曲的基础上,调动了自己的记忆,情趣等,对其命意做了重建:商人妇的原始意象中不致于会有迁谪之意,这是白居易的创造性的接受。但同时,此迁谪与商妇之愁苦有共通之处,这是艺术意象对接受者的一种限制,听此琵琶曲,当然不会有人作兴高采烈之想。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自主招生美学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