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千分考复习之《美学》部分资料: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所属专题: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  来源:    要点:自主招生美学  
编辑点评: 有人说高考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正可谓是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自主招生考,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们一个额外的机会来展现自身的才华。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自主招生考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二、基本理论

1.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

(1)朗吉诺斯崇高观述评

朗吉诺斯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提出崇高的。他从文学作品风格的角度来论述崇高,但又不限于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进一步把崇高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

朗吉诺斯认为,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等。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在此之前,西方主要在强调模仿,从朗吉诺斯开始,则开始注重主体的心灵,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朗吉诺斯还把崇高的范畴扩及到对人格的评价,说明人对自然的崇高的感受,不仅是一种被动的欣赏,还是一种动情的体验,能动地借助于想象力在情感上与大自然进行况赛,并受到自然的感发,对比我们更伟大的东西产生不可遏制的爱,从而不满足于做一卑微的动物,去追求伟大和神圣。这是从主观的角度寻求崇高的源泉。

朗吉诺斯的崇高观点在文艺复兴时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影响到启蒙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2)博克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在此书里,博克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对于优美和崇高的研究提到美学的高度进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博克首次把崇高和优美并立起来,使其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

(3)康德的崇高观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把崇高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

康德将美与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加以论述,认为它们符合于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情感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属于单称判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本身所提供的快乐都不领带于感官,或者不依赖于理解力的明确概念等。

但康德同时认为,崇高与优美有着明显的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起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加强调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人们对崇高的反应,经历着瞬间的生命力的阻隔,而继之以更强烈的迸发。当然对象本身依然是很重要的,是对象的形式让我们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康德出于先验哲学的建筑术的需要,从对象的角度,将对象分为"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这种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论,而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如大海就是在心中唤起无限大的观念的。正是这种内心的观念,把我们自己精神上的伟大转移到自然的对象中去。"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我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当我们确信自己在"安全地带",在精神上有一种越感,认为我们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进入审美状态,判定对象为崇高。

(4)黑格尔的崇高观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并且崇高的象征艺术本质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理念的无限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

2.优美和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美的基本形态。

优美和崇高有着明显的不同,崇高的对象常常是巨大雄伟、气势磅礴的,而优美的对象则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的特征。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使得我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因而引起愉悦感。优美的东西使人们直接轻松愉快地领略到它所引起的愉悦感。不过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基本形态,这是因为:

(1)从优美与崇高的共同点上看:崇高的对象与优美的对象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2)从一般人的审美需要看:人们既需要崇高的对象,也需要优美的对象。刚柔相济是人的生命原有的节奏。

(3)从艺术家的创作实际看: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在主导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征。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也写"床前明月光";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也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从优美和崇高的共同对立面--丑看:优美和崇高的反面都是丑,都可能性丑衬美,丑本身并不包含在优美和崇高之中。

3.谈谈悲剧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净化说"来解释悲剧性效果。"净化"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放血,或用泻药治病。后来用在宗都上,指通过涤罪使道德上获得感化。亚里士多德使用净化一词,说明通过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最终使人的心境恢复平静。这是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缓和),来达到平静。这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疏导作用。正如人的心情很压抑,受到强烈的刺激,以求得疏通,使整个身心获得平衡。

我们认为,悲剧性是由痛感到快感的,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会很沉痛,而一旦把这种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和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通过这种观照,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和联合会,于是有会心之悦,了然之悦。因此,要把悲剧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成就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着人生的作用。这样,有限的悲剧性体验,便与无限的人生追求结合了起来。

4.谈谈喜剧性的效果。

喜剧性的特征是--笑,喜剧性带来的笑有以下几个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笑,不属于审美意义上喜剧性的笑,如搔痒等。喜剧性的笑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有些自然环境只有在比附社会环境的时候,才觉得是可笑的。如鸭子的走路,步履蹒跚,像老太婆,企鹅像个笨重的大胖子等。

(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产生的。有时候,某些社会环境和语言文化圈子里的人认为好笑的事情,另一种社会环境另一种语言文化圈子的人,不一定感到好笑。

5.丑的美学意义

(1)丑是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3)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6.试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艺术美是从艺术的形象的角度说的。生活丑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法国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而罗丹则刻出了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欧米哀尔。有人评价这个雕像丑得如此精美。

丑陋的老*在雕像中竟然丑得如此精美,这是因为: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艺术美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又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创造性。作为生活,对象可能是丑的,作为艺术,却能把对象表现得非常深刻、生动。

(2)把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通过典型化的原则,揭示出丑的本质。这样,艺术便更美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便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7.艺术家如何表现和描写丑?

艺术无所谓美丑,成功的艺术都是美的。那些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的作品,算不上是成功的作品。

那么,艺术家应该如何表现丑呢?

(1)艺术家必须熟悉丑,深刻地了解丑,并且在此基础上与生活保持距离,远远地高于生活。

(2)熟悉丑、表现丑的艺术家,必须秉性清廉、气质高洁。这样才能以美好的心灵否定丑。

(3)艺术所表现的丑,既包括其自然性的一面,又包括其社会性的一面。它与道德的恶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恶显示为形象才丑;丑主要是恶在人物形象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自主招生美学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