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阐释题
1.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辩析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当推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在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有三种关系:
(1)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
(2)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例如,一朵马兰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大自然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这种美或丑,是因与它物的关系而相对地美或丑,因此,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
(3)事物与人的关系。前两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这第三种关系,则要"唤起"人对这一关系的感觉,是人感觉到了的美,因此,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由于关系是客观的,因而美也是客观的。狄德罗认为,一个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关系,是我们的悟性借助我们的感官而觉察到的。于是,一方面是客观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关系的感觉和觉察,这正是狄德罗对何以有了"关系"就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时也已经涉及到了审美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千差万别,因而美也千差万别。狄德罗甚至最早猜测到了一些有关美的历史观点。但是,狄德罗所说的"关系"不仅还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同时,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呢?他也没有很好地说清楚,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样,他所说的关系,就始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始终不符合客观的实际了。再者,美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可以产生美,但人对现实的政治关系就不一定美了。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2.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美是生活"的讲法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2)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我们怎能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呢?我们可以说人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
(3)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的第二句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这样的定义,怎么能说是周全和正确的呢?
(4)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的任意性代替审美的客观标准,从而使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能,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批评博克"陷入纯粹生理的说明",其实他自己也没摆脱这一局限。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3.应该如何理解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的内涵?
有关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亦即对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是美论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也是美论部分的难点之所在。应逐一领会本章中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的命题群中的四个子命题。
命题分析题之一:
人是"世界的美"
(1)
历代美学家对美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不能离开人来谈美。在莎士比亚看来,人是"世界的美"。既然美是对人而言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那么,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2)
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自由意识正是人的意识性的最高确证。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于动物式的自然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已经有了意识,也还不能欣赏美。所以,美虽然产生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
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客体不仅成为自己需要的源泉,而且成为自我实现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加强了"类"的意识,从而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惟其如此,美不但是人类提高自己和超过自己的一种社会机能,而且还要求有社会性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化的解释与评价。
(4)
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命题分析题之二: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
既然人是"世界的美",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现实活动,来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
对象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因此,"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是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3) 人的本质力量:
A.
自然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的物质属性,自然的秉赋和能力,自然的情欲和需要,以及来自于自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性基础。
B.
精神的本质力量:人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使人的本质力量突破了自然的物质束缚,向着精神的自由王国上升,从而使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
(4)
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它不仅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而且在交互影响之下形成了千千万万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既非精神又非物质的种种因素,它们随着人生现实的不断开展,也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和新的创造,所以,人的本质力量不但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结构,而且还是万古常新、永远处于创造之中。
(5)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包含着主体、客体和对象化三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要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能够把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颜色、声音等物质形式;第三,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6)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7)
总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同时,正因为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所以,人的本质力量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生不已的、活泼泼的生命力量,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到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命题分析题之三:
美是自由的形象
(1) 凡是美都是形象,我们要到形象中去探讨和追求美,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
(2)
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主要理由有:
A.
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越是进步,越是要改造环境,越是不受环境的支配,越是能够取得更多的自由。自由越多,人就越是能够充分地、丰富地展开他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实现出来,全面地对象化,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的人。当人的活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才能变成一致,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尽可能地对象化,转化成生动活泼而又自由的美的形象。
B.
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美既要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则既要有创作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又要有艺术家的独创性,敢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写自己真正想要写的。在这里,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C.
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地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
(3)
总结: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也离不开自由。因此,我们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命题分析题之四:
美在创造中
(1)
美的自由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我们说没是自由的形象,也就是说美处在不断地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2)
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的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而从人类精神的发生和发展史来看,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功能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成功的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
(3)
美的创造并不是某中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当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相互契合了,情与景相互交融了,这时,美就会突然创造出来。比如,南京中山陵的美就离不开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但它却远远超越了这些物质材料,与人类的文化,与建筑师的匠心,与观赏者的心灵,与种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共同溶化,从而创造出了中山陵的美的形象。人文景观是如此,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也是如此,如夏夜星空的美的形成,即是由各种因素和条件所积累而成的。这些因素和条件具备了,星空便会突然在人们的眼前亮起来,成为美的形象。否则,如果去掉了某些因素和条件,星空的美或者不再出现,或者会变成另外的美。比如,如果没有星球群的存在,星空当然不会美;如果只有星球群的存在,而没有太阳的反光,星空同样不会美;纵然有太阳的反光,但如果没有黑夜的环境,星空的光辉,美也就马上消失了。而且,星空的美不仅涉及到了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到了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这样,星空的美,是由多种因素层层积累,到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然后突然创造出来的。
为使更加系统地把握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还需了解上述四个子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1.
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了美学上的关系,这样,在美的本质界定上,我们自然就着眼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及其内在关系。"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美是自由的形象"的命题则侧重于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2.
"人是'世界的美'"这个子命题,意味着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正因为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而人总是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意味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此外,凡是美,都是形象,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这又意味着"美是自由的形象"。但是,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之中。
>>点击查看2015自主招生新生必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
2017天津高考文综试卷答案
高考一结束,小编们就以最快的速度给大家搜集整理了2017天津高考文综答案,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需要这些资料的同学们,速速收藏下载吧!
- 2017天津高考文综试卷
- 高二全科:名师涨分秘笈 16位高考状元笔记
- 高一全科:基础考点精华总结 6门精品课免费开通
- 高三备考:考前精华复习资料 名师随时在线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