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工商业政策专题

所属专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汇总  来源:    要点:高考历史  
编辑点评: 本文是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的专题复习,文章详细罗列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工商业政策,欢迎大家参阅。

(三)世界近现代史

(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①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金银充足作为国家富强的标志。
②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明显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①美国:

独立战争前,北美殖民地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是种植园经济,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殖民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汽船、拖拉机、轧棉机、缝纫机等机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工业革命在美国迅速扩展,其原因:一是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二是外国移民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技术;三是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四是没有封建传统束缚。

美国内战前,西进运动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双方在在出口、进口、关税、西部土地开发等方面都有矛盾,但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内战期间的《宅地法》促进了美国西部开发。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黑奴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发明了电灯、电影放映机、电车、电话、飞机等,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世界第一,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其原因:一是美国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二是西部领土开发,原料丰富市场大;三是欧亚移民带来充足劳动力、技术和经验;四是内战后政治稳定;五是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等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1933年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的通过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新政促进了生产力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结束后二十年,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工业生产独战鳌头。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二是197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80年代通过降税、减支、少干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财政赤字急剧上升。90年代经过改革,呈现繁荣景象,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②德国:

德意志统一前,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国家的需要日益迫切。而普鲁士拥有德意志最发达的工业区(鲁尔、萨尔、西里西亚等),重工业生产占德意志一半以上,经济发达实力强。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人发明了发电机、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汽车等,推动了电力的普及、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其原因有:国家统一市场统一;法国赔款资金充足;法国割地资源丰富;后起国家易用新技术。

希特勒上台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经济运转以满足对外扩张需要为目的。

二战后,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原因有:消除法西斯,社会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马歇尔计划大量援助;保留雄厚工业基础;宏观管理市场运转;注重发展科技教育。

③日本:

明治维新前,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黄金大量外流,物价暴涨。

明治维新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和行会,修铁路,办邮局,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

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日本垄断组织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特点)。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小、资金不足、农业落后等,日本较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取得原料和市场。因此,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勾结,使日本成为“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快,195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其原因有: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冷战期间美国扶植日本对付中国、苏联;实行非军事化,全力建设;制定外向型战略,引进先进科技;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战和越战美军订货,刺激发展。

④英国: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葡、西、尼、英等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手工工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是英国经济的三大杠杆。都铎王朝的统治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斯图亚等王朝专制统治却阻碍了发展。英国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鼓励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具备了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条件,有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进步(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与动力机器的更新(改新蒸汽机)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火车机车)相得益彰,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场”,成为经济霸主和殖民强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英国资本输出世界第一,但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一是殖民地广阔利润巨大;二是宁愿输出资本不愿技术革新。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⑤法国:

大革命前,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受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围绕征税问题,三级会议召开,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线。

拿破仑第一帝国进行了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工业革命在法国发展缓慢,原因:中小企业大量存在(技术推广难);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劳动力缺);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缺);社会长期动荡(大革命前后)。

巴黎公社革命时,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薪金不得超过年薪6000法郎。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法国工业发展降到世界第四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落后市场狭窄(市场);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新技术采用(技术);普法战争后割地赔款妨碍发展(资源);对外信贷超过对内生产投资(资金)。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⑥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相似措施:

政治上:召开“亚非会议”,遵循和平共处原则;建立东盟并继续扩大。

经济上:加入亚太经济组织(APEC);“一抓二调三参”(抓住发展机遇;调整经济战略;参与国际竞争)。

新加坡发展措施: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科技教育;稳定社会秩序。

韩国发展措施:确定五年计划,引进外资技术,不断调整战略,鼓励出口贸易。

泰国、马来西亚发展措施:加强邻国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利用本国劳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

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混合经济(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这里“国营”是资本主义政府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设施、金融等部门;这里“私营”是资本主义私人投资的经济形式,主要集中在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等部门。

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措施:“一提两改”(提高石油价格;改变单一结构;改善农业环境)。

>>点击查看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汇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历史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