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改革专题

所属专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汇总  来源:    要点:高考历史  
编辑点评: 本文是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的专题复习,文章详细罗列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欢迎大家参阅。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内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目的)。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必要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科技进步。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必要性:过去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

②步骤:试点——推广——发展(试点:安徽、四川)

试点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意义(影响):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围绕“农”)

④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7)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内容: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公有为主多种所有制;管理体制变化:高度集中——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③成就: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

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正确认识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点击查看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汇总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历史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