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
考情分析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从考查力度来看,本单元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新课标地区高考涉及本单元的2010年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7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苏联(苏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重点问题的考查。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所占比重高于非选择题 |
“斯大林模式” |
|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
罗斯福新政 |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线索特征
通史线索 |
历史特征 |
|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应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3)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削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出现了新变化 |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扬弃,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1)20世纪20年代列宁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 (2)随着列宁的逝世,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建立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调整,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开创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苏联的成就与失误并存,社会主义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
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广大人民的生活相对贫困,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3)具体原因: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股票投机活动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②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3.特点
(1)范围广:从美国爆发,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时间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3)破坏性大: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
4.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③法西斯势力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趁机抬头;社会动荡不安。(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激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易错扫描】
(1)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而非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供需矛盾的激化。
(2)社会危机及法西斯主义抬头也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
【知能拓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启示:(1)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2)要随时注意经济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4)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的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自由放任”政策:(1)理论来源: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④国富论》。(2)核心内容: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事务,政府的天职是“守夜人”。2.胡佛政府的反危机:(1)措施:依旧推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2)结果:危机继续恶化。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政府“⑤自由放任”的反危机措施失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2.内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⑥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⑦以工代赈”;进行一系列社会立法,如《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3.影响: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⑧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易错扫描】
(1)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
(2)《全国工业复兴法》不仅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而且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该法具有克服盲目竞争与缓和劳资矛盾的双重目的。
【知能拓展】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的办法,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作出了一定让步,以缓和劳资矛盾,换取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最终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⑩滞胀”现象后,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建立“福利国家”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力图避免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概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8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3)实质:国家运用 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特点:社会福利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作用: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难题:人们过于依赖福利制度, 工作积极性降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二战后, 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影响:一方面改造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背景: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使一大批 新兴产业兴起;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兴起: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易错扫描】
(1)二战以后是西方社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而非产生时期,二战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2)福利国家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基础达标
1.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习惯性的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里的“习惯性的风险”是指(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垄断现象的出现
D.经济危机的发生
[解析] 经济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指的是贫富分化,“有习惯性的风险”指的就是由此造成消费不足而出现的经济危机。但这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城乡差别及垄断离得较远。
[答案] D
- 相关下载:
-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52MB) »去下载
-
2017海南高考历史试卷
最新2017海南高考历史试卷来啦!本文为大家汇总最新2017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帮助大家第一时间获得今年最新高考试题内容。还等什么,赶快收藏吧!
- 2017海南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 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 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 2017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丨分析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