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经济建设

 来源:    要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编辑点评: 本文是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的整理,本文章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专题复习,在文中为大家罗列了考试重点难点,易错点及有详细解析的习题练习。欢迎大家参阅~

A.国家鼓励私营工商业全面发展

B.私营商业比私营工业企业恢复得慢

C.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全面振兴

[解析] A项中“鼓励”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C项发生在1953年至1956年,与题意不相符合。D项“全面振兴”的表述与题干信息不一致。

[答案] B

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公私合营

D.建立人民公社

[解析] 从材料的“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可知为后来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C项进行公私合营。

[答案] C

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列是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解析] 可以从个体经济占71.8%的数据看出A项是正确的;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分别占32.2%和53.49%,由此可以看出C项的提法是正确的。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是0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是正确的。合作社经济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所以B项的提法是错误的,故选B项。

[答案] B

6.(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2%。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 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 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旨在增加农民收入

B.农业优先于工业发展

C.新中国初期农业起点低

D.“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发展

[解析] 1953~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粮食和棉花产量大幅增加,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57年陈云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解析] 题干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指导思想下,出现了冒进,但冒进并没有得到纠正,1958年后兴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D

8.(视角拓展)下面是我国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亿元)表。第二产业最有可能是( )

A.289 B.372 C.451 D.648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是“1960年”,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因此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故答案选D项。

[答案] D

9.(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严重恶化。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合本题所述,当时党中央采取措施应该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选D项。

[答案] D

10.(基础再现、视角拓展)读下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不符合“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的要求。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粮食产量增加,从1958年起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左”倾错误,B项正确。“八字”方针属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C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D项错误

[答案] B

1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 “热衷产品直销”和“政府取缔”都有违史实,故排除B、C两项;A项虽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至1953年,中国同样是“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A项不是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19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计划。“复兴”的原因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实行党、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答案] D

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

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解析] 题干中1960年、1962年农轻重比例最大的变化在于重工业比重下降明显,结合1960年的“八字”方针,可知选择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8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4分)

[答案]

(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6分)

实践:实施“一五”计划。(2分)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2分)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分)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2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6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4分)

14.(高度提升、能力综合)广东沿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近代以来,广东沿海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某班级同学以近现代广东地区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

主题一 首开风气,飙转豹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移民海外谋生的热潮。由于海外贸易扩展和大量移民海外,珠三角把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在移植西方工业近代化方面,珠三角人的业绩尤为卓著。华侨陈启沅,于1872年回到家乡南海县简村,次年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厂一经出现,“各处闻风兴起,纷向南海、顺德产蚕地方竞相设立”机器缫丝厂。到20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机器缫丝厂已增达200家。又如美国侨商陈宜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台山。自己筹款,自己设计,修筑新宁铁路。华侨还在能源、工矿以及银行、百货公司等方面,建立起近代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沿海地区经济走向近代化的原因。(8分)

主题二 改革开放,敢为人先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地位并不显著,更多的是充当特殊年代的“战争前线”,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甚至比不上武汉等城市。举个例子,当年许多在武汉读书的大学生,毕业都不想分配到广州,被分配过来死活都想办法回武汉。未来,广州肯定能够超越上海,成为影响整个东南亚的中心城市。——周永章(中山大学教授)

(2)同学们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文章,请你仿造示例,列出写作题目,并说明写作要点。(8分)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旧体制(人民公社),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1)广东最早遭到列强的侵略,开放较早,较早受到西方的影响;位于华南沿海,自汉唐以来对外交往就比较频繁,思想相对开放;在外国经济侵略下,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的促进作用巨大。(8分)

(2)题目一:对外开放窗口——经济特区。要点:赋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改革旧体制;吸收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题目二: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任选一种作答都可)

最新2024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