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    要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编辑点评: 本文是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的整理,本文章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专题复习,在文中为大家罗列了考试重点难点,易错点及有详细解析的习题练习。欢迎大家参阅~

9.(视角拓展)“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这表明( )

A.汽船使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B.轮船招商局垄断国内所有航运业

C.沙船业和汽船业都由清政府控制

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解析] 根据“汽船盛行后”“沙船之业遂衰”“寥落如晨星”,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答案] A

10.(基础再现、视角拓展)1896年,李鸿章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

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

[解析] 解题的关键词为“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选择C项。

[答案] C

11.(视角拓展)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场集体结婚典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报道及实况电影放映很快传遍全国。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B.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变化

C.新式婚礼易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发展

D.当时电影尚未成熟,所以功在记者

[解析] 这种婚礼倡导了社会新风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A、C两项说法正确;由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可知,B项说法正确;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已走向成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2.(高度提升)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 账本是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的缩影,小小的账本见证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应该与政治上的剧变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供小康生活的标准或依据,因此,不能证明上海是率先跨入小康的,排除C项;从家庭账本来看,全年总收入主要是指退休金,并没有提到其他方面的收入,因此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死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王晓天《剃发·蓄辫·剪辫子》

材料二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三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席卷大江南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政治目的。(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民众对辫子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与政治改革关系的认识(4分)

[答案]

(1)主要原因: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强迫汉人归顺。(4分)

(2)主张:放足、断发、易服。(3分)

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3分)

(3)看法:剪除辫子是去旧图新的标志。(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了许多革除旧俗的法令,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

(4)社会习俗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之一,社会变 革又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4分)

14.(基础再现、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烝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申报》的祝词反映了哪些时代要求?(8分)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2分)

用意:宣扬主权在民。(2分)

时代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国力增强。(4分)

(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6分)

(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

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

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族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

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6分,答出其中三个领域即可)

最新202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