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    要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编辑点评: 本文是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的整理,本文章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专题复习,在文中为大家罗列了考试重点难点,易错点及有详细解析的习题练习。欢迎大家参阅~

二、近代交通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扩大。

2.轮船、铁路的发展,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国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改变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

3.在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 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 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 增长,一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

4.铁路和轮船是外部世界信息进入中国大地的媒介,是震撼 和冲击中国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

史料链接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可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

材料二 19世政纪府末,列强竞相断在不中宜国开投”资的修观筑点铁不路,如中东,铁遂搁置修路倡议。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以新上、材成料昆均、摘湘自黔铁路;改网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学习探究

材料一、二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三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知能拓展】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行研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

基础·角度·思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

[解析]  从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 行之”,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逐渐受其 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

[答案] A

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 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 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 说明当时 (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解析] 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错误;天津、上海都是沿海城市,材料不能反映D项。

[答案] C

3.(基础再现)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的是( )

①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②重视经商 ③追求享乐 ④崇洋媚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根据“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可知①正确;根据“重商之风日益兴盛”可知②正确;根据“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知③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④

[答案] D

4.(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在维新时代的启蒙者眼中,妇女缠足……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这一看法( )

A.认识到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

B.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

C.认为继续缠足将致亡国灭种

D.使得废止缠足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 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不在缠足,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也无体现;废止缠足运动的蓬勃开展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错误;材料中,维新启蒙者已把缠足与国之强弱联系起来,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城市,其主要体现的主题是 ( )

A.文明与愚昧

B.现代与传统

C.中国与世界

D.光明与黑暗

[解析] 从图片中的交通工具、电线与建筑等,可知当时中国既有现代文明,又有传统文明,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基础再现)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在 《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 轮驰,益增中心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 返,君在天尽头”诗中所描写的是(     )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电话

[解析]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的是交通工具的发 车很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说 的是交通工具的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

[答案] A

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解析]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出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应选B项。C项在20世纪初期出现,A、D两项均不符合“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 B

8.(视角拓展)“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 不能反映(     )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最新202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