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1)经济前提: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思想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②空想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欧洲工人运动表明工人已经觉醒。
(4)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2.标志:《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时间:1848年。
(2)内容: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指出⑤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⑥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易错扫描】
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拓展探究】
(1)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新社会的核心力量。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⑦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⑧国民自卫军。
2.成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国民自卫军占领城内战略要地。3月28日,巴黎人民通过选举建立了⑨巴黎公社。
3.措施
措施 |
内容 |
|
政权建设 |
权力机构 |
⑩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军事措施 |
建立国民自卫军 |
|
司法措施 |
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 |
|
公职人员 |
由民主选举产生,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
|
社会经济 |
工厂归属 |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 |
工作时数 |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
4.失败
(1)时间、表现:1871年5月下旬,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2)原因:A.主观上: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B.客观上:临时政府利用 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疯狂进攻。
5.意义:巴黎公社是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易错扫描】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故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拓展探究】
正确理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从产生来看,它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从政权的领导人来看,他们是普选产生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3)从实行的措施来看,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做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尝试;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具备 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2)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一方面,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过程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起义中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 四月提纲》,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武力镇压革命,尔后布尔什维克党确立 武装起义的方针。
(4)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 第二单元 第6讲
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5)1917年11月7日, 彼得格勒发生了起义,工人、士兵攻占冬宫,起义胜利。
3.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 苏维埃。这次大会还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
4.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建立了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使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3)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易错扫描】
(1)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暂时处于力量均衡的状态;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现象并不能维持长久,它只是特殊条件下的过渡现象。
(2)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是俄国1917年发生的两次比较重要的革命,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习时注意分析比较,可从发生的原因、地点及领导者角度分析其联系,从任务、性质、结果和影响角度分析其区别。
【活学巧记】
利用数字记忆十月革命的史实:“二、四、七、十”分别代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按时间先后出现的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辨析比较】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
二月革命 |
十月革命 |
性质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目标 |
推翻沙皇制度 |
建立社会主义 |
领导者 |
工人、士兵 |
布尔什维克党 |
组织性 |
自发,没有纲领 |
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 |
结果 |
两个政权并存 |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
【推敲细节】
正确看待俄国十月革命模式:俄国十月革命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他国不能盲目照搬,否则有可能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要求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 相关下载:
-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社会主义(782KB) »去下载
-
2014高考政治核心考点:市场经济
本文是2014高考政治核心考点的整理,本文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题复习,在文中为大家罗列了考试重点难点,易错点及有详细解析的习题练习。欢迎大家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