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解析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编辑点评: 古时候的文人,为了让全天下的人,包括没有钱读书的人,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自己出生的年号,就使用了最简单的动物纪年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俗文化和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诞生于华夏文明的童年时期;催生了最早的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个观念化的数字
作为民俗文化,十二生肖可谓深入人心,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索,为什么生肖以12为轮回,而不是10、11或14呢?原始人受到人有10根手指的启发,创造出了“10”这个重要的自然数,十进制也随之出现。但为什么生肖忽略了“10”而使用“12”呢?实际上,在古代许多序数结构和语言环境中,“12”都并非实数,而是成数,是一个被观念化的数字。比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待》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里面的数字都是成数。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12”是“天之大数”。《左传哀公七年》中有言日:“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这段话说明,“12”是与天相关的数字。古人最早关注的星体大概就是太阳、月亮,其次是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固定不变)、岁星(今天称之为木星)。对星空的思索和观察,诞生了最早的天文学家,他们发现,岁星运转一个周期需要12年左右,月亮在一个周期(一年)内盈亏12次,与太阳相会12次……
 
玄妙的“12”,使古人将星体运动规律及现象与寒来暑往、草木荣枯联系起来,对空间和时间进行了巧妙分割和计量,确定以12回月圆(闰年为13回)为一年,同时也确立了12作为天之大数的至尊地位。而在此前,古人“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即利用草木由绿变黄的周期轮转来丈量时间。
 
生肖中的历算
生肖中不仅沉淀了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的智慧,还隐现着历算家的身影。古人将包括岁星运行状况在内的天文现象具化成天干地支、生肖动物,来给时间标上刻度。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动物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古代历算家又将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即沿用至今的六十甲子,以此来表示年、月、日、时。但随着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了解日益深厚,他们发现,岁星在天空的运行速度并不均匀,它的一个运转周期根本不足12年,如果用其来纪年的话,那么,12年累计下来,会多出0.14年,出现约51天的岁差。为精确天文历法,古人设想出一个行速均匀的理想天体——太岁,太岁运行一个周期不多不少恰好12年,如果太岁在丑;对应的生肖动物就是牛,这一年就是牛年。
 
如今,人们对“太岁”这个词已经感到陌生,相反,太岁运行位置所对应的动物,却成为耳熟能详的纪年符号。当然,天干地支仍在,只不过活在书面上、史籍中,而生肖动物则活在口头语言中,成为立体的民俗文化。
 
玄妙的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与我们如影随形,但由于,沾染了平淡无奇的世俗色彩,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生肖背后的文化底蕴。举个简单的例子,将十二生肖按顺序排列,以邻近的两种生肖动物作为一个小组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每组动物都是一大一小。比如,子鼠丑牛中,鼠小牛大。不仅如此,每组中的两种动物习性多有相近,仍以鼠牛为例,二者均喜夜间活动,前者于夜间觅食,后者于夜间反刍。同时,二者又有相反的习性特质,比如,鼠为偷窃食物,牛则耕地而食。而这些表现,恰恰是古人阴阳辩证思想的生动体现。考古发现表明,在秦代时;生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到唐代时,生肖文化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说,武则天时期,有个工匠制造出了一个生肖计时器,时称十二辰车,十二生肖所对应的动物根据不同时辰出现,比如,辰时龙戏,巳时蛇舞,午时马驰。与十二辰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北京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喷水钟。喷水钟建于园内海宴堂内,堂前有一大水池,水池两旁便是十二生肖的动物头像,象征12个卫士,在每天的24小时中,每两小时轮流喷水一次,辰时龙喷水,巳时蛇喷水,午时马喷水。可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生肖动物头像流失海外,100多年后,国人以天价购回牛、虎、猴头像,可谓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十二生肖。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