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之《孔雀东南飞》

所属专题: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沪江高考资源网    要点:高一语文教案  
编辑点评: 在每一堂课开始前,准备一份教案是很多老师都要做的一件事。通过准备教案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也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第二课时
一、赏析阅读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提问: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提问: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明确:  严妆
     提问: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提问: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明确: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提问: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提问: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提问: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明确: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2.第21段,“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
      提问: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明确:有。郡守家富有、有权势,但刘兰芝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她仍然在“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反衬出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赏析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三、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三、主题探究
提问: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根本原因:
                       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是与生俱来、影响一生但不伴随终身的
爱情是半路杀出、后起影响但要伴随终身的
四、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作业布置:
完成《创新设计》训练落实篇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教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一语文教案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