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识:名师教你快速记牢文学“死知识”

所属专题: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来源:    要点:高中语文  
编辑点评: 语文要记住的文学常识有很多,想要全部记牢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好的、可以事半功倍的办法来记忆语文文学常识。下面,就让黄保余老师为大家讲解对于文学常识的记忆吧!

沪江网校黄保余老师:

  语文要记住的文学常识有很多,想要全部记牢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好的、可以事半功倍的办法来记忆语文文学常识。下面,就让黄保余老师为大家讲解对于文学常识的记忆吧!

  

  如何应对文学常识中的死知识?

  文学常识中的“死知识”,是指无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记住的知识,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上去是知识,却从来不会考的知识。在文学常识中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知识,学生记了很多,却不知道这些压根就不会考。另一类“死知识“是指考试时会考,但无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性记住的知识。

  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死知识,是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去掌握,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做文学常识题时,直接把答案给他们,让他们抄。打个比方,假设有道填空题,问你《中学语文知识地图》是谁提出来的,你花三个小时又百度又是谷歌又是四处查找,不如直接抄后面的答案——黄保余。

  因此,学习文学常识,是要更快地掌握正确答案,然后熟记它,而不是把时间浪费的琢磨答案是什么上面。

  比如说孩子上高中以后,可能在考文学常识时,会考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就算孩子为了应对考试专门去看这本书,也不见得能答对题,简单的办法是让孩子先看考题,然后从后面抄下答案,记熟即可。

  我们如何确认孩子所接触的文学常识是系统全面、极少有知识盲点的?

  有时我们会觉得文学常识特别的庞杂,但在考试时,其实都是遵循“三个代表”原则的。

  “三个代表”在这里指文学常识考试中的出题思路,即选择代表性时期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称为文学常识考试中的三个代表。

  我在整理文学常识时,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凡是我们能查找到的,都会挨篇的查看。查完后再看里面的名句是什么,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这样一来,任何一个作家以及他的优秀作品,都不会被遗漏,同时,再用我们的眼光来进行审核确认。

  比如说杜甫,我们好多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说到杜甫的代表作,是《三吏》和《三别》,照这么说,考试时应当是以考《三史》、《三别》为主的,实质上却并不是。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大多是沿续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价值标准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沿用了下来。

  杜甫《三吏》和《三别》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有一定的背景原因:那就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评价一个一个作家的历史功绩时。往往会着重于查看他的作品有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或是封建统治者的黑暗。因此,《三别》、《三吏》成了他的代表作。实际上,若论文学性和思想性,它们都无法成为杜甫的代表性作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从已有的资料出发,去应对文学常识的考试,而是站在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双重角度上,重新编选杜甫的作品,重新梳理。

  我们首先将每个朝代的作家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作家,是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家,也是在中考、高考里面考的最多的;第二等级的作家,是在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中考和高考时可能会考的,但是频率不高;第三等级的,是指哪些因为某一名篇或名句而受人关注的作家诗人,偶尔会在中考和高考时考到。这三个等级排好后,方便老师整理他们的作品,也防止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对于第一等级的作家,他(她)的作品有多少名篇就选多少,没有数量上的限制,通常在七篇以,这些作家包括陶渊明的、李白的、杜甫的、白居易等人;第二等级的作家,通常会选三至四篇最后代表性,目的是让学生在备考时不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同时又能在考场中派上用场;第三等级的作家,我们通常只列他的名篇、名句,比如说初唐的刘希夷,只用记他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即可。

  最后,对于第一、二等级作家的重点名篇后面,除了配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外,再配赏析,给第三等级作家的作品后面,只配思想内容的简述。这样一来,可以在能够应对考试的基础上,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获取更多的大语文,请阅读:http://www.hujiang.com/c/dyw/

  本文为黄保余老师博客原创文章,如想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jiang.com/c/dayuwen/p975744/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中语文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