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如何选择城市

所属专题: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来源:    要点:高考志愿填报  
编辑点评: 高考成绩已经公布,考生们正在根据自己的分数做填报志愿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学校是决定一生前途的关键。考生们在填的时候,要慎重考虑。看看填报指导,希望对填报有帮助哟。

很多考生家长都认为“选一所好大学,挑一个好专业”就能确保大学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却不曾想高校所在城市也将影响到未来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诸如有的同学因为气候的原因大学四年饱受疾苦,也有的家庭因为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过高而不堪重负。那么我们在选择高校所在城市的时候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扎堆现象PK恋家情结 到哪里求学,往往成为很多考生在选择大学时很注重的事情。不少同学心仪一些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城市上学;也有一些同学希望在所在地区上大学。其实选择在哪里上大学并没有对错之分,然而填报志愿却要以分数为前提,而对于分数又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作为高分考生,总想去一个综合条件更好的学校。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历年报考中出现的“扎堆现象”和“恋家情结”,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自己的每一分都恰到好处地用在“刀刃”上。

1.扎堆现象选择热门城市 近几年,不管是考生报考的意愿,还是实际录取的结果,从各地区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北京、上海两地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两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说,每年都会以最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往往也会超过当地的一本控制线,甚至有些专科学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数高过二本控制线,甚至超过了一本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高校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众多考生的首选。 问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答案。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这一点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读书的情况一样。大家看好的就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没错,毕竟大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要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交流,这样一来,校外环境对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是因为“从众”心理而选择了这些城市,或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很光彩。 选择去热门城市读书,首先要考量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不仅仅是指你的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经济能力等。因为这些大城市的录取工作事实上已经一再凸显了“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所以,同学们在决定是否报考这些地方高校之前,应该自己掂量掂量,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去这些地方的高校,以免造成落榜的苦果。

2.恋家情结选择熟悉环境 除了非要去热门城市读大学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有意思——只愿留在本地读大学。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读书不够安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则是自己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要有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办起事来会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地帮上些忙。出于这些考虑,就有众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当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地域选择过于狭窄的情况。 对此,专家们建议这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名词解释:以距离换分数 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填报志愿术语,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而提出的。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曾介绍,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广东报考该学校的考生,分数一般都要超出本一线100分左右,但对江苏考生来说,分数只要超过本一线50分就够了。因此在考生分数优势不明显的时候,以距离换分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建议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对于地域方面的考虑要从大局出发,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某几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大学的实力、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哪怕有的大学地处中西部地区,如果大学本身实力不凡,相信你依然能够在这样的大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初步确定城市的大体区域 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做法是: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罗列出有该专业的高校名单,结合历年录取情况确定各个志愿顺序。这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考虑自己是否能适应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习俗。由于没有对这些要素考虑到位,导致很多同学在上大学之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同学会因为极度不适应而退学,这其实就是在志愿填报的过程当中没有把事情想周全。毕竟自己要在某个大学里生活四年,所以适应能力对填报志愿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填报志愿之前就应该问问自己,是去温暖潮湿的南方还是寒冷干燥的北方?是去经济发达的东部还是去潜力巨大的西部?在选择区域的时候究竟应该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呢?我们认为气候、风景和生活是在确定高校的大体区域时应该重点考虑的三方面内容。

1.气候 全国各个地区的气候是不相同的。如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度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季。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再如介于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的华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21℃之间,冬季气温虽较低,但并无严寒,没有明显的冬季干旱现象;春季相对多雨;夏季则高温高湿,降水充沛;秋季天气凉爽,常有干旱现象。冬夏季交替显著,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各城市和地区的气候情况,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书籍和地图上的简要介绍来了解。这样我们在填报志愿之前就可以问一下自己:是怕冷还是怕热?喜欢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即使一时无法确定某个地区适合你,但至少可以排除掉一些不适合的地区。这样你就可以确保自己在大学就读的时候能够有一份好心情,不会每天都被当地的天气所“折磨”。

2.风景 进入大学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深刻地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纵览一下当地的旅游胜景。地区不同,能见到的景色也大不相同。在南方,可以时常见到菠萝、椰子树等;在北方,可以时常见到枫叶、雪景等。正因为没有一个地区能够把所有的景色全部包含在内,所以这也需要你做出选择,看看自己更倾向于哪个地区的文化积淀、自然景观。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填报志愿时考虑因素的侧重点才有不同。但是如果喜欢观光旅游,对各地的风俗人情较为感兴趣的话,建议在报考的时候也留意一下所选学校的周边是否有好玩的、可游览的风景。千万不要让一个喜欢自然、热衷于风景的你去了一个索然无味的地方,那你将会非常痛苦地度过大学四年。

3.生活 如果说你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很强,对风景是否秀美也并不在意,那么报考高校所在地区的生活上的点滴细节你可不能马虎大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地区的不同,其饮食文化、着装文化等都有所不同,虽然有些差别不大,但有些却是完全相反。那么在报考的时候就一定要把这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有些事情,忍耐就可以解决,但有些事情,不是忍耐能够解决得了的。那么这些事情就需要你注意了。在这点上,没有太多的文字可以去说明什么,只是希望大家在报考的时候多问问哪些是自己不能忍受的。这样你就不用为了读书而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可以游刃有余地在大学里开心地生活。

三、选择城市需注意的三方面 确定了报考学校所在区域之后,就要进一步缩小考虑范围了。那么哪些城市会成为你的首要选择?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界定这所城市是否适合自己就读呢?建议大家从以下三点出发。

1.城市消费水平 读大学的费用除了学费之外,高校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毕竟我们的大学生活也要穿衣吃饭,也要购物休闲。如果所在城市的综合消费水平很高,无疑增加了我们的隐形消费成本。可能相同的生活质量在消费水平低的城市每月只需要400元生活费就够了,而在消费水平高的城市却需要600元甚至更高。这样就会让我们生活得很辛苦,即使节衣缩食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仅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让我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认清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时间都用来打工挣钱交补考费了,哪有时间学习啊?”虽然只是玩笑,却也不难看出,如果因为经济拮据而不得不选择打工的话,无形当中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看来,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太好的同学,倒不如在报考学校的时候就选择一个消费水平中档或偏下的城市。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而不必为了节衣缩食殚精竭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上,而不必非要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城市消费水平低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高校综合实力低下,了解了这一点,解决了心里的顾虑,相信大家在城市选择上就会有进一步的把握。

2.所读专业要适应 这里所说的“适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考生要根据兴趣主导原则“适应”报考的专业,但是若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时就要试着激发自己的兴趣,逐渐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另一方面,“适应”是指报考的专业与高校所在城市相“适应”,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学科全、专业广的综合性大学,在增加扩招名额的同时也不断新增专业,加快由“专”变“全”的步伐。这无形当中会出现步子大却迈不稳的弊端,于是我们会看到学校里的新增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备等现象。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金融、经贸等热门专业,甚至一些学校的新增专业是该校建校来从未涉及过的学科门类,还有某些内地高校为求专业齐全,新增了海洋专业。一旦我们选择了类似的高校、专业,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就业造成极大的困扰。 单拿“内地高校开设海洋专业”为例,在校学习期间,同学们将因为学校地处内地,接触海洋生物的机会少,无法进行大量的学科试验。等到毕业的时候,学校所在地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最大,但由于位于内地,该地区所需海洋专业学生几乎为零,因此学生在该地区的就业前景渺茫。而若到沿海地区就业,避开排外心理不说,单从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来看,可能也会因为动手能力差、实验技能不佳而被拒之门外。当这样鲜活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时,就需要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了。

3.就业前景 锁定高校所在城市的时候,就业前景也要综合考虑进去。因为学校所在的城市对其包容性和认可程度最大,因此同学们在学校当地就业对自己是最为有利的。同时,“读大学”也就是“读同学、读老师”,大学里也在积累着自己的“人脉关系”,一旦将来选择去其他城市发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脉”就派不上多大用场了。既然这样,就要提前考虑将来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发展,自己所学专业在这些城市中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如何。只有把这些因素考虑到位,才不会在毕业的时候,一心想着南下或北上,去别的城市发展,无形中浪费了自己掌握的大量资源。 除了了解报考城市的就业前景之外,另外一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位。以北京为例,虽然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成为很多考生的向往之地。然而由于北京的高校众多,每年应届毕业生仍然感到就业压力巨大,加上一些同学“心气高”,不满足于从基层做起,因此还是会有部分同学一毕业即失业。因此在择校选城市的时候还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较好的抗压能力,是想去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发展,还是想要在安逸舒适的小城市生活。
 

>>点击查看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