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一“瘦”到底 特长生告别拼分时代

所属专题: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来源:    要点:高考加分改革  
编辑点评: 在2014年,高考改革备受关注。回顾高考改革,高考多项加分政策取消成为瞩目焦点。经过几轮政策调整,高考加分逐年“瘦身”,最终釜底抽薪——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随着加分政策的“寿终正寝”,艺术、体育、学科特长生的“拼分”时代将一去不回。

在2014年,高考改革备受关注。回顾高考改革,高考多项加分政策取消成为瞩目焦点。原本以矫正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初衷的加分政策,因涉及不够严密、运作不够公开透明等原因,在执行过程中衍生出大量造假舞弊事件。经过几轮政策调整,高考加分逐年“瘦身”,最终釜底抽薪——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随着加分政策的“寿终正寝”,艺术、体育、学科特长生的“拼分”时代将一去不回。

□加分初衷

为公平而设执行变了味儿

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备受争议。各地的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分值高低参差不齐,范围互有差别。随着一起又一起加分舞弊事件的曝光,高考加分政策在公众眼中渐渐变了味儿。不仅令考生和家长犯晕,更招致“造假”、“太水”等质疑。

追溯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的不足,在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制度而设立。中国高考加分政策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解读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时曾表示,实行考试加分,主要有两方面考虑,鼓励性加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补偿性加分是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扶持。

高考加分的初衷是为了保障高考公平,但在执行过程中,加分项目越来越多,衍生出大量作弊造假事件,与加分初衷渐行渐远。

□政策调整

抑制资格造假启动加分“瘦身”

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运作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导致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出现严重异化,成为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2009年,包括重庆文科“状元”在内的31名考生因少数民族身份造假,引发舆论哗然。2010年,媒体曝光了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根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同年7月,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事件曝光,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连足球队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

高考加分项目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大类。由于地方性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资格造假等问题频现,2010年,教育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并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等部门下发《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调整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系统清理地方性加分项目,规范加分工作流程。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根据3年早知道原则,2014年是该政策执行的第一年。

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在各省加分政策中,均取消了全国中学生奥赛省赛区一等奖学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高考保送资格。全国仅有6个省保留了奥赛加20分的优惠,15个省份将加分额下调到了10分。与往年相比,此次调整涉及奥赛、科技类、体育项目、少数民族等传统加分领域,不少省份既减项又缩水分值。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在2014年高考中,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有所减少,由原本的15项缩减到10项。“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不再享受优先录取。

加分乱象反弹规范力度升级

在执行高考加分“瘦身”政策的第一年,依然有地方因体育加分“游戏”的易操作而铤而走险。

被媒体称为“体育神校”的漯河高中,2014年74人获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而河南全省获得体育加分的考生总共只有738人,这意味着,漯河高中享受高考加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数量,占了全省十分之一。同年,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考生1000多名,获得体优生加分者高达87人,且多集中在高分学生,受到众多考生和学生家长的质疑。

为了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国务院9月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这次改革,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加分现状

鼓励类加分“一刀切”

2014年12月,教育部等5家单位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者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同时,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

本轮改革对高考鼓励类加分的裁减可谓“一刀切”。2014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共11项,其中鼓励类6项,扶持类5项。根据此轮加分调整,2015年1月1日之前在高中教育阶段获奖的考生,是否具有加分资格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确有必要保留的按本省(区、市)原有规定执行,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

教育部同时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大幅减少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表示,教育部文件虽然没有提出具体量化指标,但原则是从紧从严,鼓励各地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从之前的加分“瘦身”政策来看,取消地方性高考加分已成趋势。根据教育部2014年6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地方性加分项目合计由往年124项,调减至2014年的86项,减少近1/3。近年来全国每年享受地方性加分的考生约3万名,2014年减少1/3。

□新政影响

北京近4000人或受影响

2015年加分新政实施后,北京考生有多少人会受到哪些影响?按照2014年北京高考加分公示情况,若5个全国性加分项目被取消,同时,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北京将有近4000人受到影响。

经过逐年的加分“瘦身”,2014年北京高考照顾优惠项目收缩、加分分值有所调整,受益人数有所下降。根据2014年北京高招的相关规定,高考可加20分的项目由2013年的10项缩减至6项。公示名单显示,2014年北京市共有70517人参加高考,享高考加分录取优惠的为11282人。在新政取消5类(6项)加分项目中,2014年享受加分的北京考生有800余人,包括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共587人,重

大体育比赛前6名9人;奥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获得者139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53人;北京市省级优秀学生只有13名;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获得者1人。

在地方性加分中,2014年少数民族加分考生为6846人,约占总加分人数的6成;市三好学生有2064人;市优秀学生干部为763人。以上三类考生9600余人,占所有加分考生的85%。若2015年取消市三好、市优干后,将有近3000人受到影响。而仅剩的“少数民族”一项属于地方性项目,报考外地院校不能享受加分。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2015年高考加分政策正在研究中,将在今年1月底前报送教育部审批,通过后将于适当时间公布,具体细则仍在研究中,但公示办法和内容会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

□专家看法

加分做“减法”特长做“加法”

高考加分取消后,学科特长生是否仍有优势是众多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表示,取消加分项目的同时,教育部将继续鼓励学生特长发展。2015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及53所高校艺术团仍进行招生。同时,教育部还将完善相关招生管理办法,制定鼓励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关政策。

高考加分做“减法”,应减掉的是特权,而不是特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取消加分项目后,依托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脱颖而出,学校未来在招生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招到符合学校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取消高考加分项目的举措顺应了民众的呼声,但如若只是简单的取消,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改革或又回到“单一看分数而不关注其他学生素质”的局面。作为高校录取参考依据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否保证公平客观,如何具体操作都是各地方具体方案制订时要考虑的问题。熊丙奇建议,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高校能在今后的招生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而这需要政府放权。而对于有保留必要的加分项目,则需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在操作时应引入监督力量的参与。

>>点击查看聚焦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加分改革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