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教平:“千万别报体”志愿指南何以走红?

所属专题: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来源:    要点:高考志愿填报  
编辑点评: 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考生开始进入填报志愿阶段。热心的网友汇总出“坑爹大集合”,大受追捧,但走红的背后却折射出,专业的一次性选择体制下人们的焦虑心态。

“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时值不少省份高考生填报志愿期间,被称作另类填报志愿指南的“千万别报体”蹿红网络。各路“前辈”纷纷现身说法,广告学、新闻学等几乎所有热门专业“趟了枪”,在“坑爹大集合”中榜上有名。这场关于专业的集体大吐槽,虽是网友幽默自黑,但走红的背后却折射出,专业的一次性选择体制下人们的焦虑心态。

大学怎么选专业?这涉及到学生对自我兴趣的理性认知和对未来的科学规划。然而,从各类专业报考指导书的热销和“千万别报体”的走红可以看出,众考生和家长多少有些集体的茫然。这种茫然缘于一种焦虑,焦虑于专业选错了难以二次选择,焦虑于专业选不好影响就业。

的确,在现实中如果没有读到理想的专业,有可能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代价。清华的一位大三学生江焕波在度过两年大学生活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鼓足勇气后,他选择了退学复读,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在笔者接触的学生中,同样不乏因无法转专业而苦恼者。因为大学里所感兴趣专业不接受转系生,他们只得通过考研来重新选择专业。这期间付出时间和金钱代价在所难免。

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大学会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同时,学校会为专业未定的新生制定指导老师,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进行指导。即便学生已经选定了专业,再换一个的话,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据调查,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眼下在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尝试着以大类招生,打破专业的一次性选择制度。例如,浙江大学大一学生只宽泛分为工科、理科、社科三个类别,到了大二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确定所学专业。这些举措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不妨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打破学生家长对专业选择的焦虑,还需要在教育衔接方面多下功夫,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对接,帮助学生早做人生规划。例如,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尝试未来职业,以便有助于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而德国的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入校参观,帮助学生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大致了解。借鉴于此,我国的学校在大中小学段的衔接方面大有可为。

大学的之大在于包容、平等。“千万别报体”是网络的狂欢,更是一次有关教育的启示。关于专业,应该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之下的开放性选择,而不是求学路上的一道令人焦虑、迷茫的门槛。

>>点击查看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