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来源:    要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编辑点评: 本文是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的整理,本文章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的专题复习,在文中为大家罗列了考试重点难点,易错点及有详细解析的习题练习。欢迎大家参阅~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民主
政治制度的建设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属于中等。2010年有7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4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7道选择题。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等方面的考查。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所占比例较大,非选择题一般与国际关系相联系出题,或者联系中国的具体国情并结合其他考点进行综合考查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
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线索特征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至今)

(1)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造成严重破坏。
(3)1978年后,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
改革的重点;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祖国统一大(1949年至今)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发表“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三通”最终实现

中共提出以“一国两制”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949年至今)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展现大国风采。
(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新时期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革命性和结盟性外交到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打破外交僵局;新时期开展独立自主和务实性外交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在①北平召开。
(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②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了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④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⑤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易错扫描】    

新中国的成立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开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9年9月。
内容:通过了具有⑥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规定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意义: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⑦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⑨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A.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和⑩社会主义。
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选举建立国家机构
(3)作用: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 共同繁荣。
(3)形成过程: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5)实施: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6)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 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易错扫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前者是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后者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二者构成了我国国家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具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等权力,所以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辨析提高】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时间

1949年
 

1954年

制定机关

人民政协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职能

临时宪法

国家根本大法

规定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原因:(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被践踏:(1)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文革”中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易错扫描】 

“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却没有遭到破坏。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
(1)措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包括平反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全国开展平反工作;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 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最新202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