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30天冲刺:地理复习重点与突破点

所属专题: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  来源:    要点:高考地理复习  
编辑点评: 距离高考还有30多天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地理的提分空间究竟大不大?下文将介绍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冲刺地理高考。

考前一个月,高考复习进入白热化的冲刺阶段。如何做好冲刺阶段的地理复习?总结起来就是要落实六个字——“地”“理”“要”“练”“图”“表”。

1.地——知地

要全面掌握中学地理的内容。中学地理知识的核心是地球,要掌握“地上和地下”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也就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地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也就是区域地理)以及人类在地表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是人文地理中的聚落、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以及国土开发治理等)。在冲刺阶段,要根据《考试大纲》,回归教材,梳理主干知识,力争从知识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一方面回归基础,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回顾,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更要综合地理解和应用,理顺历次考试中出现的概念不清、记忆模糊的内容,力求准确无误;另一方面通过浏览教材,查漏补缺,更加准确、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升华、能力的升级。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知识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基础,点、线、面、体相统一的知识能力架构。

2.理——明理

一要掌握“原理”。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因此,明确原理、掌握规律,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关键。首先是五大地理规律,包括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其次是四大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二要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把书念薄,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将过多、过细的知识全都记住也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工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以《考试大纲》作为引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览一遍,梳理考点,把所有知识点串起来,围绕主干知识对“热点区域”等专题进行知识的组合和再加工。

三要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高考试题多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新材料、新情境呈现,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做到举一反三。

四要学会“说理”,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答题时,要说全、说精,说问题的实质,切中问题的要害,注重以果推因,精心组织要点,言之有据,符合客观规律和价值观。关键是如何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鲜”。

3.要——要素

一要掌握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文、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人文地理要素可分为经济要素(资源、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信息等)、社会要素(国家政策、国防、文化教育、历史、宗教、个人偏好等)以及环境要素(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等。

二要掌握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尤其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更应该加以强化,如地形、气候、河流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气候决定河流的水量及变化,同时也决定植被类型,从而可全面分析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进行;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③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进行。例如,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4.练——练习

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是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适当做一些真题、有一定代表性的题目,能够及早找到高考的感觉,但要防止“题海”战术,千万不要以做题代替知识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做题后要认真分析和反思,要总结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明确该题主要考查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提升解题能力,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每日做题。考前要养精蓄锐,但并不意味着整天休息。相反,每日还需做一些题目,不要让自己手生,要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

(2)一次成功。面对一道题,要用心去做,看看能否一下就理出思路,一次成功。一份试卷,有些题必须一次性解答成功,否则可能会因考试时间不够而造成“隐性失分”。

(3)讲求规范。每年高考,都会有不少考生因答题不规范而丢分,这非常可惜。建议考生找几道有评分标准的考题,认真做完,再对照评分标准,看看答题是否严谨、规范、恰到好处。

(4)回归基础。一般来说,考前不宜攻难题,因为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要回归基础,把基础夯得扎扎实实,这样在高考时才能做到“基础分,一分不丢”。

(5)限时训练。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也可以找一道大题,限时完成。这样做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

(6)激活思维。可以找一些题目,只想思路,如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不必具体详解,检验自己的思路。这样做,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具有策略意义的解题方向,训练思维品质。

(7)翻看错题本。错题本应经常翻看,对一些已经掌握了的、不会再犯错的题目加以删除,考前复习时只要看看错题本就可以了。

5.图——用图

重视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集基础知识、原理、规律等于一身,掌握了地图就等于把握了地理脉络。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地理事物内容表达得更详细,考查区域范围缩小(局部);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增多,这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又恰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强化读图、识图训练,提升读图、析图、用图和填图的能力,熟悉各类地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另外,要整理记忆区域地图。因为区域地图往往是答题的门槛,对顺利解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阶段,应该重新看、画、记一些重点区域的地图,结合具体的区域回忆该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及其因果关系,把知识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

6.表——作战表

在冲刺阶段,需要有“作战计划”表。一是长时间的一周计划,二是短时间的一天计划。统筹安排,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做什么都安排好,做到心中有数,有序复习。

一份合理的高考试卷一般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为3∶5∶2。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题和中等题上是最合理的,而且,还要努力争取在考试时确保基础题和中等题的准确率。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用20%的时间和精力去挑战那20%的拔高题和难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效,更能增强自己的应考信心。

考前半个月,将生物钟调至与高考同步。有不少考生明明在考前做模拟题时思维敏捷,答题准确率较高,可是在考场上却会因缺少兴奋点而昏昏欲睡,这就是所谓的“场上昏”。人体生物钟处于低谷是出现“场上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建议考生在家自由复习时,尽量调整原有的“生物钟”,让自己的兴奋点在每天9:00—11:00和15:00—17:00达到高峰,并且,尽量按照高考的考试时间来安排自己做模拟题的科目,从而使自己一到这个时段,状态自然显现。

考前10天:考生在此时所做的应是一些提纲挈领的工作。跳出题海去看书,查重点、找弱点。所谓重点,就是老师明确指定反复强调的内容;所谓弱点,就是自己经常出错的地方。这时候看书不只是温习已有的知识,书中大部分的知识是考生已掌握的,因此看书更易于加强考生考前的自信心,而做题则费时间易遇挫,丧失信心。

考前5天:要按照高考的考试时间来安排做一套完整的模拟试卷作为热身训练。

考前3天:一般来讲,考前三天的时间是知识的浏览期,心态调整的关键期。重点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再现和应用,复习应由“做”回到“思”“忆”。 重点记忆那些还没有记住的知识,每天要看地图,看热点区域,看区域交界地区。看图的同时要按自然、人文、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强化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如掌握“分析”“分布”“条件”“成因”“评价”“启示”“措施”等设问词语的含义。

对于实力较强的考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外,这一阶段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对于中等实力的考生,这段时间应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中不求做难题,只要把基础题做好做对,就是成功;对于实力稍弱的考生,更应注重基础,懂得放弃。

>>点击查看疯狂星期三,课程半价抢!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最新2024高考地理复习信息由沪江高考资源网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